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8)
辛亥革命网 2011-09-26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1年 第5期 作者:金冲及 查看:
四、对 辛亥革命 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流的评价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大问题。人类并不是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这些民族,都是某个人群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以至语言文字,构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因为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也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也许在久远的未来,当国家的界线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消失时,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
什么是民族主义?大体说来,它是一种民族的自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集体意识。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本民族内部彼此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由共同的历史回忆、共同的现实利益和共同的未来命运构成的,从而形成一种特殊关系和凝聚力量;二是个人对本民族的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基于认识到如果整个民族遭受压迫和奴役而没有前途,个人以至子孙后代也将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从而产生应该把整个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有一种看法,认为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便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反动思潮。这种看法,至少是缺少分析而不全面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加强,世界越来越变得不可分割,这确是事实;但各民族之间仍会保持着各自的许多特性和差异,这些差异并没有消失,也不容易消失。更重要的是,世界上仍存在着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的区别,当某个自命优越的强势民族把本民族的狭隘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在“一体化”之类名义下,对其他民族恣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彼此间的矛盾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这也是不能不看到的客观事实。过去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
孙中山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在1924年所作的《三民主义》的讲演中十分中肯地指出:“强盛的国家和有力量的民族已经雄占全球,无论什么国家和什么民族的利益,都被他们垄断。他们想永远维持这种垄断的地位,再不准弱小民族复兴,所以天天鼓吹世界主义,谓民族主义的范围太狭隘。其实他们主张的世界主义,就是变相的帝国主义与变相的侵略主义。”(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23、224页。)
现在回过头再来谈谈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主流的评价。
客观地说,民族主义是有两重性的,它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形成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一种是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满民族优越感,而对其他民族采取蔑视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来满足本民族的利益。这是狭隘民族主义或称民族沙文主义。它可以导致种族仇杀和对外侵略。19世纪德国、意大利以至日本的民族主义思潮中相当程度上包含着这种因素。今天有些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潮中也包含着这种因素。不管它在历史上是不是曾起过某些积极作用,它确实有着严重的消极以至反动的作用。另一种是对自己的民族怀着深厚的感情,充满民族自尊和自信,注重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地谋求本民族的独立解放并共同走向繁荣富强,而决不能忍受外族强加给本民族的欺凌和侮辱,也不受他们的挑拨和分化;同时,对其他民族采取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和平相处,互惠互利,决不因本民族的利益而任意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这种民族主义,是积极的,进步的。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关系的态度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 辛亥革命 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显然是前者,其杰出代表就是孙中山。孙中山和当时许多先进的中国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当吸取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时,能抛弃它那些消极成分,加以改造,突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这既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产生的,对民族不平等现象怀着强烈的憎恨,而对同样遭受侵略和压迫的弱势民族抱着深切的同情。它那样强调民族平等,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决不是偶然的。如果再同20世纪初东方其他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比较一下,还可以看到,当时那些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往往侧重于行动而缺少理论指导,有些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应该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置身于这股历史潮流最前列的。这是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时期其他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