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政治思想的特色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作者:汪林茂 查看:
关于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前人们也多有论及,但一般都侧重于揭露他的屠夫面目,这未免过于简单化。实际上,在道光末年以后,曾国藩巧妙地将中国封建政治中传统的“王道”与“霸道”统治术融会贯通,交替使用,发挥了暂时挽救清朝统治的作用。
一、收拾“民心”
曾国藩之走上政治舞台,是道光末年。这时的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尤其是曾国藩的家乡湖南省和相邻的广西省一带,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遍地皆是,清朝统治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危机。
造成这一局势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政治危机?来自山野田间中小地主阶层的曾国藩认识到,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源是“民间疾苦”太甚。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明白指出:“推本寻源,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非一朝一夕之故矣”!(《曾文正公全集》(以下简称“曾集”)《书札》卷一,复胡莲方。)
为了防止更多的农民“激而不复反顾”,导致天下大乱,曾国藩苦心思虑,想方设法进行挽救。例如,他曾写信回湘,要他家人代办谷米,用以周济“贫乏之人”。继而又请他家人动员当地的地主、士绅,仿行宋代朱熹实行过的“社仓之制”;“国藩今欲取社仓之法,而私行我境。我家先捐谷二十石,附近各富家亦劝其量为捐谷,于夏月借予贫户,秋冬月取一分息还,丰年不增,凶年不减。……以后每年我家量力添捐几石,或有地方争讼,理曲者,罚其量捐社谷少许。每年增加,不过十年,可积至数百石,则我境可无贫民矣”(《曾集·家书》卷四,咸丰元年四月三日,致诸弟。)。当然,这个方案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实行,但这个想法的本身,却反映了曾国藩试图用安抚的手段来平息社会动乱的愿望。
事实上,赈助、社仓之类的方法,只能在平时起一种安抚百姓、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而在阶级矛盾已经激化了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就显得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了。曾国藩感到,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朝廷的皇帝、权贵们认识到“民间疾苦”过甚的事实及其严重后果。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他递上《备陈民间疾苦疏》,指出当时的“民间疾苦”有三大端:一是银价太昂,赋税难纳;二是“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三是冤狱太多,民气难伸。曾国藩从总结封建统治的历史经验的角度,向咸丰帝提出警告:“臣窃惟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自古莫富于隋文之季,而忽致乱亡,民心去也;莫贫于汉昭之初,而渐致又安,能抚民也”。也就是说,“民心”一去,封建朝廷就有垮台的危险,所以亟需“抚民”,以收拾“民心”。他提出的具体方法是:“其盗贼太众,冤狱太多两条,求皇上申谕外省,严饬督抚,务思所以更张之”。即整饬吏治。“其银价太昂一条,必须变通平价之法”(《曾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第二天,曾国藩又续陈《平银价疏》,提出平银价的六条具体措施,“以苏民困”(《曾集·奏稿》卷一,《平银价疏》。),曾国藩的目的,是要朝廷稍稍减轻一点对农民的压榨,对腐败透顶的吏治有所整饬,以缓和群众对清朝统治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