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买办群体中的广帮(1845-1912)(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学术研究 作者:李吉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在上海。近代买办的活动中心也在上海,并由此伸展到全国各地。由于地缘关系,近代买办又分成许多帮,其中,广帮是近代

  首先,广帮买办相互提携,异地生根。澳门、香港为珠江三角洲之一隅,近代以来,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区,粤人得风气之先,与此二地固有关系密切。做买办必须通晓英语。香山人之较早产生一批买办,是因为香山与澳门密迩,学习外语具有利条件,如唐廷枢、容闳均曾在马理逊学堂读书。买办起初职位并不高。根据1832年瑞典人龙思泰所著《早期澳门史》记述:“一个人要在广州筹办一家商行,必须先找一名买办。买办就是得到特别许可执照,充当仆役头目的人。他对商行的内务有总的监督权,按雇主的愿望介绍其他仆人,购买食物及日用品,等等”。(注:〔瑞典〕龙思泰著、吴义雄等译、章文钦校注:《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318页。)战前的买办虽然事实上是洋行的总管、帐房和银库保管员、大班的机要秘书,但他们被禁止从事进出口贸易。而且,其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州一地。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英国人可在各口岸交易,特别是1844年《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又规定美商“其雇觅跟随、买办及延请通事、书手,……均属事所必须,例所不禁,各听其便”,“中国地方官勿庸经理”。(注:梁为楫等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公行制度既已废除,地方官又不再管理,外商便可自由选择代理人了。由于通商初期的实际情况,洋行进出口贸易必须华商居间,这批华商作为洋行代理人,也成为近代买办。这样,近代买办的职能,便由总部总管延伸,参与洋行的业务经理,包括推销、收购商品、签订合同、报关、纳税、运输等活动。买办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条约的保护。买办沟通洋人,交通官府,又与市场有广泛接触,这些人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其社会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

  早期买办,“多系旧日洋商行店(按指“十三行”)中散出之人,本与该夷素相熟悉”。(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七九,总三一五五页。)广帮买办随洋商转移到上海,最早为19世纪40年代。几个著名洋行,都在上海设立分行,如怡和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伍浩官即前往开辟,阿三(Asam)、阿陶(Atow)、阿福(WilliamAffo)等也是在1845-1851年间先后到上海充任买办的。(注: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附录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9页;附录四,第290页。)旗昌洋行到上海设立分行,最初从广东带去三名买办,其重要股东唐廷枢、唐茂枝、徐润等均为粤人。宝顺洋行由徐钰亭任上海分行首任买办,其弟徐荣村、侄徐润继充该分行买办。该行在香港、天津、九江、汉口等处的分行,1861年任买办者俱系粤人。(注: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附录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9页;附录四,第290页。)另外,上海美商贝德福(Badford&Co)和莱特(Wright&Co)洋行雇用的买办乃至厨司等华籍职员全系广东籍贯之人。(注:马士:《太平天国时代》,转引自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138页。)在乡谊与利益驱使下,致使介绍同乡担任买办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林钦在1863年辞去怡和洋买办时,举荐唐廷枢接任。唐的兄弟唐瑞枝、唐国泰,均是著名的买办。唐廷枢在1872年离开怡和,任招商局总办时,则由其兄唐茂枝接替其在洋行中的职位,且为其权益的代表。郑观应进招商局时,也保荐同乡杨桂轩任太吉洋行总买办。杨梅南任太古洋行买办,则是徐润在经济上作部分担保的。稍后,1919年郑伯昭为推销英美烟公司而开设的永泰和烟行,总、分行200余职员,直接由香山乡下招来,非亲属即为同乡。粤籍买办雇用同乡作雇员,使各通商口岸粤籍人数众多。他们不但称职,收入也丰厚。粤籍买办更多的是活动在上海。广帮买办在上海的发展,随之引来了大批粤人,到清末,旅沪粤商达17-18万人,上海曾一度被称为“小广东”。(注: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1879年9月5日《申报》记述:“广帮为生意中第一大帮,在沪上尤首屈一指。居沪之人亦推广帮为多,生意之本惟广帮为富”。(注: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随着广帮势力的发展壮大,广帮的同乡会——广肇公所也于1872年成立。除了成立广肇公所之外,还购地设立了厝柩的广肇山庄,读书的多所义务小学、中学及广肇医院。(注:有关广肇公所、广肇山庄及其所属学校、医院的变迁,可参见薛理勇著《上海滩地名掌故》的相关条目(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广肇公所是上海具有巨大影响和相当实力的工商团体。与之相适应,是做宣传工作。“半系粤人”任执事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1873年,经唐廷枢、郑观应、叶廷眷、容闳等人策划,粤商集股一万两,创办了华东地区第一份由中国人控制的日报——《汇报》,与英商控制的《申报》相驳难,为发展民族经济作积极宣传。(注:例如《汇报》1874年7月14日《论丝茶宜出洋自卖》中写到,“各国皆有轮船公司,在华人亦应会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无庸附搭他国也”。汪敬虞先生认为,这个论点反映了唐廷枢当时的要求。)《汇报》的创办得到署理上海知县叶廷眷的支持,唐廷枢助成之,郑观应为之起草章程与办报宗旨,由容闳负责,经理是邝容阶,它可以说是广帮的宣传喉舌。章程中规定,“本局专以翻刻中外新闻,逐日传报,以期改良社会之习惯,周悉外人之风尚,考较商业之良窳,增进国民之智慧,尤要协力同心,公正办理,以图生意畅旺”。(注:《创办上海汇报章程并序》,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4-1175页。)这份报纸一年之后在与《申报》竞争中失败、停刊,不过它的民族资产阶级倾向的政经诉求,是应当予以适当评价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