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来孙中山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尚明轩 查看:
孙中山是中国最杰出的一代革命先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尊敬,并有巨大的声誉和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政治思想、理论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东西,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工作者、亿万人民热衷关注和进行重点研究的人物。
50年来,孙中山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近代人物研究中最有特色、开拓最宽、成果最多的课题。出版的专著、论文成倍增加,作者队伍日益壮大,并在广东社会科学院和中山大学建立了两个专门研究所,在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成立了十多个研究学会,显示出朝一个独立的史学分支——“孙学”发展的趋向。
近50年来的孙中山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它的发展道路却颇为曲折坎坷,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一直在随着新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变动。不过,总的说来,是逐步深入,逐步前进的。大体言之,50年中可分为初始、复苏与发展、持续发展与前进三个历史阶段。
初始阶段(1949~1966年)
孙中山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孙中山在世之时。黄中黄(章士钊)的《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是1903年出版的。20年代和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有关论著日益增加。出版了一大批孙中山研究书籍。仅有关孙中山的传记、年谱等书,就出版有45种左右,如果再加上有关三民主义方面的研究,以及各种文集、信札集、翰墨、图册、资料、回忆录之类,更是不胜枚举。但早期的孙中山研究论著,多属于史事的记述,以传录孙中山的事迹为主,一般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有些作者存在着历史偏见或政治偏见,很难说是科学的学术著作。不过,其中有若干种还是写得比较认真,内容较为充实,具有较多参考价值的。如罗香林的《国父之大学时代》,以资料搜罗丰富取胜,使用了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许多原始资料,并经过认真排比、考证,写得相当扎实。又如高良佐的《孙中山先生传》,注重整体、系统的叙事,剪裁适当,条理清晰。作者不仅宥于局部的材料,广泛搜集中外的大量资料,并作认真考订,在完成孙中山世系、兴中会等专题研究后成书,基础较为深厚。此外,还有胡去非编纂的《总理事略》,许师缜编著的《国父选任临时大总统实录》和《国父〈革命缘起〉详注》等书,均为当时以至今日历史学者所重视。延安和大后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曾给后来的孙中山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胡绳的《孙中山革命奋斗小史》(1948年香港海洋书屋出版),虽篇幅不大,却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作孙中山的最初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