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来孙中山研究(4)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50年来的孙中山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它的发展道路却颇为曲折坎坷,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一直在随着新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的

  在家世源流问题上,孙中山的祖籍究竟在何地?1949年以前即存在“紫金”与“东莞”两说。有论者以大量可靠的文物资料证明罗香林的“紫金”说不能成立,认定翠亨孙氏是源出于东莞(注:邱捷、李伯新:《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至于孙中山是否客家人,也是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又迄今尚未完全认识一致的问题。肯定者与否定者各抒己见,进行了专题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些针锋相对的文章。应该说,有的论者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所得出孙不是客家人的结论,符合历史真实,是可信的(注:邱捷、李伯新:《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这一阶段的论文,还探讨了过去尚未论及或论述较少的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军事思想、法制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等,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观点。

  在编纂出版《孙中山全集》和有关各种资料方面,研究者也给了很大的重视、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作了相当大的努力。《孙中山全集》十一卷,共五百多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一部文集。它吸收了已有各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的成果,集过去者之大成,而又有许多新的补充和发掘;并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孙中山生平思想和革命活动的发展过程,改变了以往分门别类的编排方法,而一律按写作或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还在底本选择、考证辨伪、文字校勘、注释、题解、翻译诸方面,精心斟酌,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此外其他如《临时政府公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选编》、《中国国民党“一大”史料专辑》、《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等有关孙中山的研究资料,也先后整理、出版,这些均对孙中山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段时间中,随着与孙中山研究相关的学术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恢复和增设,一支孙中山研究队伍已经初步形成,其中一批中青年研究工作者正在迅速成长,并崭露头角,他们的新颖观点为开展着的学术争鸣增添了生气。而且,统一祖国的号召也使各界人士更加关注孙中山的研究,从而促使一些从事教学、统战或文艺工作者也越来越热心地投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几年中连续举办的多次学术讨论会、报告会等活动的相互切磋和促进,这支孙中山研究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已在发生明显变化。

  此外,孙中山研究工作者的海内外学术交流,自1979年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后连绵不断,热潮迭起。先后举行过十多次有关孙中山和国民党“一大”等的学术讨论会,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中影响大者如1984年广州“孙中山研究学术讨论会”,1985年3 月涿县“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年11月中山市“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国际学术讨论会”等,论题涉及面广,专题研究色彩颇浓,且采用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使一些理论问题得以突破和深化;又总结了研究的现状,对深入研究提出了导向性的建议,促使孙中山研究更上一层楼,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新气象。与此同时,孙中山研究者出国讲学、访问或合作研究、翻译出版外国学者的孙中山著作等,也日渐增多,日趋活跃。这些学术交流,对沟通信息,交流资料,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推动和促进研究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使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有所更新,研究成果增多,并且学术论著开始出现了规模化的方式。

  持续发展与前进阶段(1990~1999年)

  1990年8月, 在孙中山故乡翠亨村举行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近百篇,选题广泛,涉及面大。这次会议,实现了海峡两岸学者的面对面交流,共同秉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切磋学问,增进理解。会议揭开了新阶段孙中山研究的序幕。

  90年代后的阶段,孙中山研究的发展势头持续高涨,向前推进。对于孙中山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较上阶段更为具体细致;将孙中山思想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论述,视野不断拓展,题材广泛,一些专题研究有所深化,研究难点开始突破;学术氛围也宽松,不同观点能相互切磋。因之,成果显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这一阶段的热点及论争有下述诸方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