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来孙中山研究(5)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50年来的孙中山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它的发展道路却颇为曲折坎坷,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一直在随着新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的

  1.关于“大亚洲主义”与亚洲观。

  孙中山鼓吹的“大亚洲主义”,早就有论者认为它的主要趋向是反对帝国主义,提倡一种与西方列强的“霸道文化”相对立的观念,实质上并不具有狭隘的地域性和种族性,其缺陷是未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本性,对其抱有幻想(注:张磊:《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新的论者, 有人将其誉为“孙文学说关于东西文化和亚洲问题的总纲”,“实质上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矛盾、冲突和斗争问题”(注:唐上意:《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论纲》,载《“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对其持异议者则认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遗产,既有积极意义又带消极意义”,它是孙中山兴亚思想的核心,其本质有别于日本国权主义者的观点,但其本身并非一个严密完整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注:李吉奎:《试论孙中山的兴亚思想与日本的关系》,载《“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至于孙中山的亚洲观,其内涵应包括亚洲的复兴是必然趋势、振兴亚洲是亚洲人的责任、解决中国问题是复兴亚洲的第一步和特别注重“中日合作”与“中日联盟”四个方面。

  2.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

  1996年广东召开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都召开了与这一主题类似的研讨会。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结合起来研究,成为90年代一个热点。研究者指出,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近代化思想,它既表现出与欧美各国近代化常规“从同”,创建民族国家的认识,又包含在社会发展上迎头赶上但避免其弊端的“超越”思想(注:刘学照:《“从同”和“超越”: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特色》,载《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的论文指出:近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孙中山毕生的革命活动,都是围绕着民族解放与实现近代化,他的近代化思想“是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中最先进的,没有或很少有人超过他。”(注:刘大年:《关于研究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问题——在“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的讲话》,载《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上册。)研究者还从近代化这一角度,具体探讨了孙中山在政治、经济、社会、农业、教育、法律、科学、军事等方面的思想。

  3.孙中山与日本。

  这个问题是研究中的难点。在这一领域中,连续出版了多本研究专著,如俞辛焞的《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李吉奎的《孙中山与日本》、段云章的《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等,说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难点有所突破。它们按时间顺序探讨了孙中山在各个重要时期与日本各界人士的复杂错综关系,认为孙中山“期待日本援助,是利用外援以达到革命目标”,而日本方面,尤其是军部和浪人,“则无疑是妄图利用他们的被支持者,达到对华扩张的野心”,(注: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两者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对立的。但是,两者在部分问题利害上有时又暂时一致,“即两者为实现各自的目的,其手段和方法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时一致。”(注:俞辛@①:《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这说明孙中山在政治上是理想主义, 而在实践上又往往表现出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

  4.其他。

  在专题研究日渐深入的情况下,诸如孙中山与近代军阀关系,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思想,孙中山与中西文化,孙中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孙中山与振兴中华,孙中山与21世纪,孙中山北伐与梧州等课题,都取得了程度不一的进展,说明研究视野在不断拓展,又进一步填补一些空缺。在这一阶段中,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册)和一批孙中山基金会丛书(十册)的相继问世,反映着孙中山研究的继续向前推进,显示了当前研究的水平和新进展。尚明轩主编的《孙中山的历程》(上下卷),则是一部独出心裁、自成体系的汇编,它汇集百家,纠误补缺,是孙中山传记的新尝试,为的是提高孙中山研究的整体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