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来孙中山研究(6)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50年来的孙中山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它的发展道路却颇为曲折坎坷,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一直在随着新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的

  问题与展望

  回眸新中国50年来孙中山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尽管有过曲折,确实是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但是,这些进展和成果,并非说明孙中山研究已经“大体完成”,很难有更多文章可作了。事实上是,它同应有的要求相比尚有差距,还不能反映应有的学术水平和满足研究、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仅就数量来看,孙中山同世界上一些革命家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华盛顿、法国拿破仑一世等就差之甚远。就质量言,目前的成果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还存在着一些弱点和不足之处。研究的路程是没有穷尽的。当前在孙中山研究上,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鲜有突破,有一些课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在评价的问题上尚存在偏高偏低的现象,离开历史条件去苛求者有之,溢美的倾向亦有之,且近年有所发展。孙中山的国家统一和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仍需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和探究。过去畏忌、敏感的问题,如同苏联、共产国际、中共的关系等,近年虽有新的探索,但研究仍不充分,特别是新近开放的史料(如新出版的文献资料与档案文件合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尚未充分利用,致使真正具有较高水平、题材新颖、富有创见的研究著作并不多;而现有的几本孙中山传记都比较简略,尚未见到一部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相称,又富有创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鸿篇巨著。尤其是有的研究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出现溢美、抄袭、炒冷饭、翻烧饼等学风不正现象,使某些论著质量堪忧。所以,从现状看,孙中山研究仍须继续努力,在埋头于艰辛的探索时,既要加强宏观的考察,又要加深微观的剖析,并把这一切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其更加深入和扩大。

  应该怎样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我认为要注意把孙中山更加紧密地放在历史时代中考察,并需在新的理解中拓展视角,不断创出新意,以求攀登“孙学”研究的新高峰。

  历史人物是由时代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心路和行迹只有在时代的衬映下,才会显得清晰。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一生联系着中国近代史的整个过程。同时,孙中山领导的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主革命,他所走过的道路,又不仅是在中国社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而且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历史现象。只有把孙中山的一切放在更广阔的世界历史范围中,把他同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相对照,把他同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革命家相对照,把他同今天第三世界的政治家、思想家相比较,才能寻求其渊源,了然来龙去脉,探明相互影响,辨出各自特色,从而透视出孙中山的主要事迹和言行同当时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再一方面,认真地进一步探究孙中山与他相关的社会思潮和运动,譬如孙中山与儒学、与西学、与社会改良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都有涉及和影响,他们彼此间之关系同作用宜深入研究。至于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特征,迄今尚无一本专著出版,更有系统研讨的必要。

  此外,孙中山在亚洲各地、南洋群岛及欧美大陆都留下了足迹,他曾和不同的国家及各国许多人士打过交道,参加或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历史事件。因此,孙中山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涉及许多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内容丰富,头绪纷繁,范围相当广泛,故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孙中山一个人经历的横断面上,而应把他纳入当时的社会历史范围之内,把他置身于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特定历史背景中,放在恰当的整体位置上,从纵深的历史发展轨迹里进行研究。不仅如此,还要把他的思想和活动同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并同当时中国和世界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研究孙中山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而恰如其分地评价这一人物的言、行诸活动及其作用和影响。

  孙中山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事业和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有着众多的课题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在新的千禧之年,中国正致力完成国家的统一,并将崛起于世界,研究者面临的工作,无疑会像以往一样,充满艰难,也充满欢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