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历史评价与定位(6)

辛亥革命网 2011-06-14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周秋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熊希龄在认清袁世凯的真面目之后,觉得在政治上难以有为,于是脱离政治,脱离袁世凯,另行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1917年发生在京畿一带的一

  十年前,我在湖南凤凰县举办的纪念熊希龄诞辰12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曾经用“维新”、“济世”、“救亡”六个字概括熊希龄的一生,到今天,我仍认为,用这六个字为熊希龄历史定位,是十分合适的。所谓维新,是说熊希龄是个思想进步的人物。他称得上是个永远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几乎一生都在探索真理,追求进步。戊戌年间,因为倡导和进行革新,遭到维护封建旧秩序的一批人的极力反对,一夜之间忽被打入冷宫,受到“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获谴后仍继续改革和振兴中国的实业和教育。民国初年他发表了洋洋洒洒的《大政方针宣言》,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和健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法制,革除弊政,以期振兴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宏伟规划。只因为大独裁者袁世凯所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辞职下野。所谓济世,是说熊希龄怀抱经国济世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振兴国家和民族极尽其所能。无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历经官场炎凉和宦海浮沉,并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并未悲观厌世,而是继续探索和奋斗,最后,他找到了一条补救社会和福利人群的道路,这就是投身社会慈善事业,救济社会中的无告之民,特别是创办香山慈幼院,对贫穷孤苦的儿童实施救助和施教。他为此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所谓救亡,是说熊希龄一生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深惧国亡天日,投袂而起,为抗日救亡殚精竭虑,奔走呼号,发出了“一息尚存、誓当奋斗”的呼声,并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充慈幼基金,以孑然一身,尽瘁国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注释:

  [1]王永康.戊戌变法时期的湖南[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62,(4):39.

  [2]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3]邓潭洲.谭嗣同传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湘报(影印本)[N].北京:中华书局,1965.

  [5]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二册[Z].北京:神州国光社,1953.

  [6]冯迈.陈宝箴与湘报[A].新闻学论集:第5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7]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8]周秋光.熊希龄集:上册[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9]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二三[M].

  [10]寿朋飞.熊秉三轶事[N].北平日报,1948-01-03.

  [11]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续)[J].湖南历史资料,1981,(2).

  [12]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J].湖南历史资料,1958,(4).

  [1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唐才常集:附录[C].北京:中华书局,198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