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南开学报》 作者:乔 伟 李喜所 刘晓琴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从19世纪60年代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克虏伯军工厂向中国出售了大批军火,较大地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清朝和克虏伯军火

         地方省区的购炮虽不及北洋那样集中,但也有一定数量。1837年,闽浙总督李宗羲奏称闽浙沿海一带修筑炮台,购置了克虏伯炮。中法战争中,浙江省为筹备海防,在上海地亚士洋行订购克虏伯24厘米后膛钢炮2尊,21厘米后膛钢炮5尊。1886年,广州将军继格上奏广州洋枪队武器匮乏,军械局遂拨给克虏伯后膛陆战车炮12尊,与旧有前膛车炮12尊,共24尊。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致电许景澄,拟订购克虏伯15厘米35倍口径长炮50尊附带配件并炮弹,分10年运毕,钱分10年汇往德国。后来将未造之45尊改订为24厘米35倍口径长炮20尊。1888年,继格再购克虏伯炮12尊,加上已有24尊,共36尊,成立了克虏伯炮队。1884年,云南从北洋领用克虏伯炮12尊。1893年,云南又购克虏伯炮20尊。左宗棠在进军新疆之前,先后通过胡雪岩在上海购克虏伯后膛钢炮48尊。1894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向上海信义洋行订购3. 7厘米克虏伯炮12尊、4. 7厘米后膛过山快炮12尊。19世纪80年代初,吴大 负责东三省练兵,从天津机器局购置了克虏伯炮20尊。1881年,周恒祺为东三省购8厘米后膛钢炮12尊,用于海防。1889年,定安负责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从广东粤海关购买克虏伯炮60尊。伴随着各省区的购炮,海军船舰和一些重要的沿海军港也都添置了克虏伯炮。

        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1901年新政的推行,随着大批编练新军,对克虏伯炮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清政府在1905年前计划练成的36镇新军,军制仿德国,武器也从德国引进。至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其炮队全采用克虏伯炮。1903年北洋练军购克虏伯715厘米口径新式管退过山炮6尊,1905年又购买了同一型号炮72尊,供北洋二镇和三镇陆军使用。北洋六镇练成后,炮兵每营下设三队,左队分三哨,每哨装备克虏伯715厘米过山快炮6尊,全队共18尊;每哨装备克虏伯517厘米过山快炮8尊,全队共24尊;接应队三哨,共配克虏伯快炮18尊。仅此一例,可以看出,清末新军大量使用了克虏伯炮。

        综合来看,清廷在购买克虏伯炮的过程中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甲午战争之前,为兴起阶段,主要用以武装淮军、练军和新建海军;甲午战争后的十几年为进一步发展阶段,集中装备新军。究竟晚清购买了多少尊克虏伯炮,较难作准确的统计。大体来讲,甲午战前在两千左右,战后至1911年也约有两千多,总数在4千上下。这个数字相当引人注目,花费了清廷巨大的银两。但从总体去看问题,购置克虏伯炮还是十分有意义的,其最直接的作用,一是改善了清军的武器装备;二是出现了正规化的现代炮队;三是培植了一批会使用新炮的技术军人。讲到清朝军事的近代化,自然会想到克虏伯大炮。

        二、仿造能力的增强

        从购买到仿造,是引进西方技术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从本质上讲,购买是手段,仿造才是目的。晚清的克虏伯军火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购买和仿造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上海江南制造局、湖北枪炮厂都成功地仿造出了克虏伯炮。各省的机器局,或仿造克虏伯炮的机器配件,或仿造弹药,都有值得称道的业绩。这种仿造无疑为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由于基础设施差,又无法掌握克虏伯炮的生产技术,只能简单地造一些该炮的配件和一般落后的粗糙的小炮。金陵机器局仿造克虏伯炮最早,但多用熟铁仿造两磅的过山后膛小炮,水平很低。1874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了克虏伯炮的炮架和弹药箱车,后又生产克虏伯炮用的炮弹,种类有开花弹、硬质弹、实心弹、钢质弹、装砂弹、子母弹等。80年代初,许多督抚大臣都呼吁自制克虏伯炮,但难以实现。1885年11月,驻德公使许景澄认真考察了克虏伯厂,大体了解了该炮的生产技术和程序,其云:“金陵机器局曾用熟铁仿造克虏伯式后膛小炮,此类炮式外洋均已停造,是各局造炮亦须仿制纯钢后膛方能得力。查克虏伯自炼罐钢即称为独得,即他厂所用的西门士与别黾麻钢亦难骤精。其法应就英法各厂定购钢料,先造克虏伯式十生(厘米)以内的后膛小炮,必俟所造确有成效,再造十二、十五生的等炮,再推及二十一生的以上之炮。此扩充造炮之大概也。”他还说明了何为罐钢铸炮法:

        “以土及笔铅和成小罐,置钢条熟铁条子内,炙以枯煤,候钢融化,倾合于炮模内,铸大炮则数百十罐为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