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南开学报》 作者:乔 伟 李喜所 刘晓琴 查看:
2,派员往克虏伯学习。
早在1875年,南京金陵机器局就派王承荣等人赴克虏伯考察学习。1876年,借李励协回国之便,李鸿章选派淮军科技人员卞长胜、刘芳圃、查连标、袁雨春、杨德明、朱耀彩、王得胜7人赴德国留学。他们到达德国后,卞长胜等3人因与博洪炮厂时有矛盾,李鸿章决定派他们到克虏伯厂学习铸造后膛钢炮,理由是,“克鹿伯与敝处多年主顾,情谊甚厚,闻该厂现有华人及日本人各一名,学艺颇精,声气不孤。”这批留学生中,卞长胜、朱耀彩两人未能精进,先调回华。杨德明劳苦成疾,回华身故。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3人按期回国。王得胜1882回国。他们回国后担任淮军各营教习,皆仿德制,严勤操练,认真传习,对传播西方军事训练技术做出了贡献。福州船政学堂的留欧生中,魏瀚、陈兆翱曾专门到克虏伯厂认真学习过该炮的制作方法,同时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造炮技术作过比较研究,在造炮技术方面有较高的水平。他们2人归国后,又一度被派往克虏伯选购后膛钢炮,还在福州等地负责克虏伯炮的安装、维护并传授使用技巧。1889年,瑞乃尔要回克虏伯从事新技术研究,李鸿章又抓住时机,派段祺瑞、商德全、吴鼎元、孔庆康、滕毓藻5人往德国留学。他们先在德国军事学校学基本知识,继入克虏伯厂实习炮工,1890年回国,初步掌握了一些克虏伯炮的生产技术,在仿制克虏伯炮方面贡献了力量。另有一些技术人员,一面去克虏伯厂订炮和监造,一面学一些技术。1890年闽浙总督卞宝第派吴陆、毛殿英、洪振坤3人前往克厂监造闽省所订克虏伯炮,同时兼学炮务。毛殿英、洪振坤于1891年返回福州后,教习克虏伯炮的安装和操作方法,颇得要领。值得引起关注的是1880年徐建寅对克虏伯的考察和学习。徐赴德时在中国科技界已有盛名,尤其对火药和造炮十分内行。现存的他在埃森克虏伯厂的考察日记,详细记载了克虏伯炮的生产流程,并留有徐建寅对克虏伯的弹壳加工、炮管镗削、铣磨来福线、罐铸优质钢、铸钢、锉刀制造考察的全部记录,另有检验钢材的牵力、挤力、折力的试验报告,同时介绍了克虏伯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方法,还画有西方新式大炮的图样。徐建寅后来在军事武器研究中所取得的硕果,和这次在克虏伯的“取经”肯定有因果关系。在中国第一代军事科技人才当中,有不少人与克虏伯发生过这样那样的联系。
3,翻译军事科技图书。
在晚清翻译的欧美军事科技图书中,与克虏伯有关的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可见到的克虏伯译书就有近20部。1878年,天津军械所译刻了《克虏伯小炮简本操法》,发往各营,认真学习,收效甚好。1897年,南京金陵练兵处出版了四卷本的《克虏伯海岸炮管理》,带有编译性质。有关克虏伯译书最多的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该厂翻译馆依据德文原刻本,由金楷理(Kreye,Car l T. )翻译,李凤苞笔录,先后译出了11部书,如:
(1)《克虏伯炮说》4卷,1876年出版。
(2)《克虏伯炮弹造法》4卷,1872年出版。
(3)《克虏伯炮饼药法》3卷,1872年出版。
(4)《克虏伯炮准心法》2卷,1872年出版。
(5)《克虏伯炮图说》4卷,1874年出版。
(6)《克虏伯腰箍炮说》1卷,1978年出版。
(7)《克虏伯炮架说》1卷,1878年出版。
(8)《克虏伯螺丝炮杂说》1卷,1878年出版。
(9)《克虏伯后膛炮法》1878年出版。
(10)《克虏伯炮操法》4卷,出版年月不详。
(11)《克虏伯炮表》6卷,出版年月不详。
这些书的版本皆选用普鲁士军政局的原书,以意译为主,完全服务于使用和仿制克虏伯炮。后来制造总局在仿制中做出了成绩,为总结经验,又出版了《仿造克虏伯炮》。书中对仿造的715厘米克虏伯炮的炮身、炮闩、炮床、瞄准仪器、炮架等都有详细的技术资料记载,并附有选用材料的清单和制图,表明仿制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译出的军事方面的图书约30多种,克虏伯就占去了10余种,达1/3,可见,德国军事技术,尤其是克虏伯的造炮技术,对晚清影响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