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作者:龚书铎 宋小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此已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但是,其中一些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

     一般认为,清末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同时又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前者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有意识的引进,西学科目的明显增多、渐成体系等。而其封建性则突出体现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以及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然而,西学的传播与儒学的衰微,作为一个趋势并不会因为统治者的抗拒和固守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点就是在清廷主持的教育改革中也可看出某些端倪。以下反映清末学堂读经讲经课程的表格,是根据清廷颁布的有关章程综合而成的:


  从上表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首先,面对儒学衰微这一趋势,清统治者既有固守、抗拒的一面,也有被迫调整以顺应潮流的一面。作为癸卯学制的主要拟订者,张之洞很清醒地意识到改书院、变科举、兴学堂给儒学正统地位造成的冲击。他对经学课程的强调,就是对这种冲击的回应。“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张之洞的这种想法发自真诚,他对儒学地位的捍卫亦是不遗余力。但另一方面,张之洞又是识时务的。他不愿意看到儒学的衰微,但却从未奢望还能以科举、书院来拯救儒学的命运。他所做的不过是防范在前(加强经学课程),以及补救于后(奏设存古学堂)。

     其次,分科教育进一步减弱了儒学的影响。宣统元年,清廷批准学部所请,在中学堂实施分科教育。分科之后,经学在文科中的课时仅增加了3%,但在实科中却被降为通习课,课时减少了17%,而实科中的算学、外语、理化、博物等课程的分量则都有所加重,课时增幅在3%-9%。宣统二年底,学部根据各方意见,又提出了分科教育的改订方案。虽然因清廷的灭亡而未及实施,但其间的变化仍值得注意。如文科的经学课时已经少于分科之前,程度也相应地有所下降。实科的经学课时虽未变化,但却取消了五年级的读经。

     再次,专门学堂不设读经课程。较之分科教育,专业化潮流对儒学的冲击在大量出现的专门学堂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专门学堂中不设专门的读经课程,甚至在清末最后几年发展迅速的法政学堂也同样如此,虽然这种学堂的宗旨是为朝廷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此类学堂的儒学教育,大都由人伦道德一科来承担,一般每周为1-2个课时,仅约占总课时的3%-5%。

     总之,虽然统治阶级这时仍然强调尊孔崇儒,坚持中体西用,但在实践中,则是对“用”日益重视,其内容也逐渐丰富,从实用技术到兼顾学理,由西艺发展到西政,甚至出现了以“用”压“体”的趋势。理学家的明体卫道之作和汉学家的解经注经,多被官方指责为空谈性命、空疏无用。在学校中,与“体”相关的课程不断被压缩,而讲授西学的课程则有大幅度的增加。官方正统儒学显现给世人的,主要是日益僵化且与专制王朝命运紧密相关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与社会的发展愈发脱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