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7)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作者:龚书铎 宋小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此已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但是,其中一些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

     对白话文的提倡,其意义决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近代化和新文学的产生、发展,它还关系到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保存国粹主义,为今日一大问题。国粹者何?即本国之文字是也。”[34](P938)有这种看法的人在当时不在少数。另一方面,也有人真切地感到:“今者中外大通,泰西之物多吾中国所本无,而中国乃以本有之字而借名之。丐词之生,从此始矣。此侯官严氏所以谓中国名新物无一不误也。”[33](P245-246)可以说,白话文的普及,实为构建新文化、新学科所必需。关于这一点,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就看得更清楚了。1920年,陈独秀在一次题为《我们为甚么要做白话文》的讲演中,不仅强调白话文具有的与文言文不同的“时代精神的价值”,非用白话文“不能达高深学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而且特别指出:“白话文与古文的区别,不是名词易解难解的关系,乃是名词及其他一切词‘现代的’、‘非现代的关系’”[35](P49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两点认识:

     第一,在中国文化史上,辛亥革命时期是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传播革命的思想文化,进行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这无疑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指出:革命的文化毕竟不能等同于革命时期的文化。如果是从近代文化的角度去观察,那么就应该承认,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除了得益于革命者的努力之外,不革命的改良派,乃至反革命的清政府也都起了各自不同的作用——这里面当然存在着主动追求与被迫调整的差异,以及主观意愿同客观效果的背离,这都可以而且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作出实事求是的估价。将革命派、改良派以及革命、改良的对象统治者均纳入研究的视野,惟其如此,才能愈发彰显出近代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一种趋势所具有的不可抗拒性。

  第二,在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辛亥革命时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时得以展开;这一时期文化的进步,又为日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几乎在辛亥革命时期都已经提出来了,包括一些偏向的产生,也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

  【参考文献】

  [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C].北京:三联书店,1960.

  [2] 时事漫论——帝国主义[J].译书汇编,1902,(5).

  [3] 邓实.通论四:帝国主义[J].政艺通报,1902,(5).

  [4]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C].北京:三联书店,1960.

  [5]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C].北京:三联书店,1963.

  [6]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C].北京:三联书店,1963.

  [7] 宁调元.太一丛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8] 杨天石,王学庄.南社史长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9] 陈黻宸.陈黻宸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