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商人与广东的早期现代化(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作者:邱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近代广东,商人是同早期现代化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他们投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工矿业、交运业,使广东在清末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最

  三

  民国建立以后,广东的现代化进程仍在继续。海关十年报告对1912年到1921年广东的一些变革做出带肯定倾向的叙述:

  这些变革集中表现为:实行新的教育方法;提高妇女的地位并让她们参与国家事务——此事若能引导,无疑对国家有利;简化文字,这可以使老年人及文盲的男女同胞有可能在几个星期内进行阅读;社会服务和结社活动(按照现代行业和他们改变社会条件的努力而组成的行会,就是一个例证);领导者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急躁情绪;报纸骤增,讨论着一切可以想到的问题———有时见识广博,有时并不成熟;工人罢工;等等。【22】

  广东的文化教育事业较之清末有一定的进步。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也有不少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城市的建设,例如广州市大体是在民国初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近代城市的。1918年10月,广州设立市政公所,分总务、工程、经界、登录四科,从此广州有了现代的市政管理机构。1921年,广州设立市政厅,进一步推行城市的近代化。【23】到1928年,广州修成新式马路6216公里。城市公用事业有较大发展,1912—1924年,广东创办了27个电灯公司,有的公司办在陈村(属顺德县)、石龙(属东莞县)、九江(属南海县)、小榄(属香山县)等县级以下的城镇。【24】

  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经济。辛亥革命后,广东工业的发展如何呢?尽管辛亥革命以后广州也创办了一些新式工业,某些行业(如橡胶业)也算差强人意,但总的来看,这些企业多数规模小、资金少。辛亥革命前,广东曾经是国内近代工业发展得较快的省份,但辛亥革命后,广东近代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在江苏、浙江等省后面,错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有学者对1840—1927年历年所设的本国民用工矿、航运及新式金融企业作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统计(工矿、航运企业资本额1万元以上,新式金融企业资本额5万元以上)。在这个统计中,1912—1924年全国在47个行业新建立了2107家企业,但广东只在20个行业中建立了109个企业;在民国初年有很大发展的棉纺业(共178家)、面粉业(162家)、近代银行业(277家)等,广东只有棉纺织厂12家、新式银行8家,面粉厂一家也没有。【25】在民国初年,广东在新式工业方面已失去了领先的地位,到了30年代陈济棠治粤时,广东才建立了一批较大的工业企业。

  民国初年的广东,经济以蚕丝出口为命脉、近代工业以制丝业为主体的格局一直维持着。【26】而制丝业无论从总体规模到技术水平、经营方式等,较之清末并无明显的进步,民国以后10多年蚕丝出总口额与清末10年差不多。【27】

  民国初年广东的商业现代化的进展也相当缓慢。众所周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商业和金融业资本大大超过工业资本。清末民初,工厂主和手工业主往往以“商”的身份参加商会等团体,但他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广州商界主要是传统行业商人组成的。1912年广州商人团体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在2512名会员中厂商只有96人。【28】1921年初,广州总商会举行选举,各行选出的会董所属的多数是传统商业。【29】甚至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广州商界仍是以传统行业为主,在1928年的《广州商业分类表》33928个商户中,“工厂”只有1081个,新式的商业行业也并不多。【30】建立民国以后十余年,在省会广州,在近代工商业最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

  民国初年广东现代化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民国初年广东长期处于动乱甚至战乱之中,广东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坚持斗争的地区,由于无论革命党还是南北军阀都无法在广东取得绝对的优势,因此,新旧势力之间,南北军阀之间,在十余年中就一直把广东作为战场,从推倒清朝统治到1923年,广州城6次易手。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晚清以来广东严重的盗匪问题更恶性发展,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荆棘满途,工商业活动受到极大阻碍。处在动乱与战乱环境中的广东经济,自然难于有迅速的发展。

  其次,统治广东的各个政权,都没有为发展广东经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更没有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真正的保障。无论哪派取得广东的统治权,都不得不把军事作为首务,为维持军费横征暴敛、滥发纸币、开抽赌饷。所以,原来比较富庶的广东也出现财源枯竭,市场无法拓展;资金大量流入香港或外国银行,华侨不敢回国投资。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不断扩大的市场、充裕的资金和受过训练的劳动力和人才,但这些条件在民国初年的广东都不具备。

  第三,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广东民族工商业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民国初年的1912年到1925年的14年间,广东外贸额共入超326144304海关两,平均每年入超23296021172海关两,较清末有大幅的增长。【31】而且,当日广东走私情况十分严重,走私又以偷运洋货为主,实际上的外贸入超数额远大于海关的统计数字。巨额的入超无疑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再者,香港作为中国特别是广东外贸中转港的地位,在20世纪以后越来越巩固,洋货可以通过香港大举输入广东内地,而广东土货的出口主要通过香港中转。以蚕丝出口为例,粤丝出口从晚清到民国都不是直接输出,而是通过洋行再通过香港转口。广州的丝庄商人只管蚕茧的收购、丝厂资金的周转以及丝厂的生产,生产出来的蚕丝由丝庄同广州的洋行交易,实际上广东的蚕丝业被隔离在国际市场之外。同时粤丝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日本丝越来越激烈的竞争。19世纪70—80年代,日本蚕丝开始兴起,到20世纪初成为中国蚕丝的竞争对手。1909年,日本蚕丝出口首次超过中国,以后在世界蚕丝市场的份额都在中国之上,而且日丝的质量更受美国买家的欢迎。【32】在日丝的竞争和打击下,粤丝的发展更艰难。而当日的广东当局和商人都无力改变广东经济依赖蚕丝出口的格局。

  此外,作为同广东近代工商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群体——商人,也有着种种缺陷。1912年,军政府的《广东劝业有奖公债》说道“我粤富商大贾,年中经营收入,最喜系购置田产”;“我粤商民,却有一种通病,就是只能经营小工业,不能建设大工场;能牟本国人之利,不能牟外国人之利。所以利源日绌,生计日就艰难”。【33】广东缺乏较有远见、较有魄力、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家。如果说,在清末,因地制宜发展蚕丝业,不失为迅速发展经济的一种选择的话,那么,到了民国,广东商界却未能开拓新的经济领域,“一战”期间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在近代工业取得的成绩,在广州没有出现。曾在清末爱国运动有过出色表现的广东商界,入民国后政治上日趋保守,从总体看,广东商界的经济状况较之清末没有根本的变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大体维持清末的水平,在民国初年广东的社会变革、政治革命中,商人的保守性有时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民国初年广东现代化进程的延误,尽管有前面所说的一些客观条件,但从广东商人本身也可以找出一些原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