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8 00:00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作者:耿云志 查看:
孙中山坚持反满的立场,以反满作为动员群众的基本口号,这既有其本人思想上的原因,也由其具体的历史条件所决定。
第一,孙中山历次发动武装起义,差不多都需要联络会党,争取他们的支持。而会党之能够参与起义,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思想基础就是反满。孙中山如果不突出其反满的思想主张,他就无法取得会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按近代民族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清末,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应该是以反对侵略和压迫中国人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主旨,以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目标。但孙中山长期奔走海外,他的革命,一方面需要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也力求争得几个强国朝野势力的支持。这样,他就不可能不淡化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张。也就是说,他的民族主义,不能不主要是反满的“小民族主义”,而不可能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是借用梁启超的说法)。
第三,在孙中山争取与康、梁合作的计划失败以后,他与康、梁及其他和平改革派之间就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划清与改革派的政治思想界限,孙中山必须大力强调反满的立场。在思想斗争中,在两派的辩论中,各自需要旗帜鲜明,往往不得不使自己的思想趋向极端。
在孙中山和革命党方面,就要极力强调反满的“小民族主义”;在康、梁和改革派方面,就要极力强调满人同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应该是针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大民族主义”。
鉴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尽管在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经开始具有近代民族主义的性质,但却很长时间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狭隘民族主义。我们可以把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看成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过渡期。
二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此后,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有几种不同的表述。一是在追述革命历史时,仍明确坚持反满的民族主义的正当性。如在其《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中说:“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乃者义师起于武汉……民国新基,于是始奠”15。又如,在其《对外宣言书》中说:“自满清盗窃中夏,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16。又如,其《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自二百七十年前,中国亡于满洲,中国图光复之举,不知凡几。各处会党遍布,皆是欲实行民族主义的”17。其另一种表述是说,推倒满清,创立民国,民族主义已经完成。如在前引文里,孙中山便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8。这种说法,又恰好说明,孙中山原有的民族主义,确主要是反满的民族主义。第三种表述是我们要着重加以讨论的。孙中山在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民族统一的意思,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不分畛域,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他在《致贡桑诺尔布等蒙古各王公电》中说:“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20。在其《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而今而后,务当消融意见,蠲除畛域”21。
使国内各民族合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这是孙中山的基本意思。必须注意,这个意思是在他认为民族主义的目标已达到的观念之下的一种表述。可以说,在孙中山看来,在中国内部,在消除满洲专制统治之后,国内即不应再有民族问题。因为各民族间没有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故能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但这种融合怎样才能实现?在融合的过程中还有没有民族主义的问题存在?这些,当时孙中山并没有讲清楚。
前面说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目的已达,今后的任务只是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始觉悟到,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所以中华革命党的章程中便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22。但仍认为民族主义目的已达到了。直到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达到新的高潮之时,孙中山才彻底明白,民族主义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可见,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新觉醒是与五四爱国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之前,孙中山一直全力倾注于反军阀的护法斗争。受五四运动的刺激,孙中山始充分注意到国内的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密切关系。5月6日,当孙中山刚刚得到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后,立即指示主持《民国日报》的邵力子,“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23。5月12日,孙中山复信上海的陈汉明,再次对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公开表示同情和支持24。6月24日,在《答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问》中,他严厉斥责日本武人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野心25。与此同时,“国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国,民气大张”26的现实,也给孙中山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是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的《规约》明确恢复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