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8 00:00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作者:耿云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同盟会成立前,其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未能完全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同盟会成

从1912年宣称民族主义目标已达,到此时重新宣布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中间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孙中山基本上不谈论民族主义。在此之后,孙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义作为他的一大目标。而且其民族主义明确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所以,从此以后,孙中山便经常发表其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的民族主义言论。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谈话时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必须大家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28。1921年12月,《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孙中山说:“今则满族虽去,而中华民国国家尚不免成为半独立国”。又说:“满清虽已推倒,而已失之国权与土地仍操诸外国,未能收回。以言国权,如海关则归其掌握,条约则受其束缚,领事裁判权则犹未撤消;以言土地,威海卫入于英,旅顺入于日,青岛入于德。德国败后,而山东问题尚复受制于日本,至今不能归还。由此现象观之,中华民国固未可谓为完全独立国家也”29。1923年1月在上海的一次演说中,孙中山更说道:“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30。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这类言论更多,更尖锐。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其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31。差不多同时,在与美国公使舒尔曼的谈话中,孙中山说:“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在华会(原文如此——引者)列强所一致赞同。但此不过一种空谈。……实则不干涉内政其名,外交团控制中国如一殖民地则事实也”32。在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关于对外政策明确规定:“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又规定:“中国与列强所订其他条约有损中国之利益者,须重新审定,务以不害双方主权为原则”33。这些言论表明,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一大转折:从把民族主义排除于革命目标之外,到重新确立民族主义的革命目标;从不谈反对帝国主义,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一种非常重大的转折。同时也表示,孙中山的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达到了充分成熟的发展阶段。

  三

  民国以后,孙中山在论述国内的民族融合的问题时,由于表述得不够清楚,不免遭到一些误解和批评。

  前面引述民国初年,孙中山多次说到合五族为一家,也就是实现民族融合的问题。但怎样实现民族的融合?孙中山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直到1919年写作《三民主义》一文时,孙中山对此才有进一步论述。孙中山说:“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34。孙中山这里所表达的是中国人民的一贯追求,同时也是一直在进行着的历史过程。在其他场合,他又多次发表颇有大汉族主义嫌疑的言论。如1921年3月,在国民党驻粤办事处的讲话中他说:“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35。使满、回、藏都同化于汉族,这确是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这篇讲话里又说道:“今日我们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底民族主义。……彼满洲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无自卫能力之表证。然提撕振拔他们,仍赖我们汉族。兄弟现在想得一个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民族国家”36。这一年的12月,孙中山在桂林的一次讲话中又说:“所谓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盖藏、蒙、回、满皆无自卫能力。发扬光大民族主义,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建设一最大之民族国家者,是在汉人之自决。”这两段话里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显然来得更浓一些。

  那么,我们是否即认为孙中山这一时期,在国内的民族问题上,就是一个大汉族主义者呢?我以为不能这样简单地加以论定。第一,我们前面引证过孙中山努力造成汉、满、蒙、回、藏各族人民紧密结合为一个大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思想。表达此一思想的类似言论还有不少。如1920年11月在上海国民党本部会议的讲话中,孙中山说:“我们定要积极的将我四万万民族的地位抬高起来,发扬光大,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37。1923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提出:“吾党所持之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38。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中,谈到民族主义时,指出其目标是“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39。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40。以上所引述的言论,表明孙中山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大汉族主义者,他是真诚地努力于促成中国境内各民族紧密结合成一个大中华民族。第二,中国境内各民族中,汉族在文化发展程度上,在能力上,在人口数量上,等等方面,对于其他民族,的确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因此,在结合国内各民族以形成一大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它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孙中山要其他民族同化于汉族的说法,固然不正确,但它是客观事实的某种不准确的反映。应该说,在孙中山有七年半之久,不曾认真考虑民族问题之后,面临国内外复杂的民族斗争形势,他有时不能很准确地表述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看,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民族主义的表述:“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41。这个说法就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三种表述:一,主张各民族紧密结合为一个大中华民族;二,其他各民族要同化于汉族;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显然,一、三两种表述是完全正确的提法;第二种表述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在这个时期里,孙中山在形成其正确的民族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有时还杂有一些不很正确的东西。所以,简单化地把孙中山说成是大汉族主义者是不妥当的。

  四

  孙中山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形成的。五四运动的发生,是直接导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态度,也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不公正态度。在往后孙中山自己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遇到帝国主义的阻挠。大量的事实表明,帝国主义支持反动军阀,危害中国主权,压迫中国人民。这是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独立、统一,建立民主的中华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达于成熟的现实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