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半工业化”农村中的经济社会变迁(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若干农村地区的若干手工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变迁:首先,传统农、副业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地

  二、传统市镇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产生

  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出现了与手工业生产相关的专门交易市场,集镇的数目增加了,市场辐射范围扩大了,集期的密度加大了。高阳县兴起了专门的“线市”、“零线市”、“色线市”、“白布市”、“色布市”、“麻布市”等。约在1915年,高阳县城西门内大寺坑出现了专门交易棉纱的“线市”,1929年迁往篮子街,分早晚两市各2小时,参加交易的商号或商人不下200余家,营业兴盛时,每集可销售棉纱二、三百包之多。民国初年兴起的“零线市”在西门内大寺坑城厢第一小学后空场上,逢四、九集期。“色线市”在县城东街,白布市在县城西街,逢阴历四、九集期上午举行,色布市在城隍庙前及枣市街一带,逢阴历三、八上午交易,麻布市则在城内南街,亦逢阴历三、八举行,进入各专门集市交易的既有商人,也有从事织布生产的农民,市场兴旺时,远处农民甚至提前一天入住客店[27]。县城以下还有作为棉纱棉布初级市场的乡村集镇。定县不仅出现了专门从事某种手工业生产的专业村,而且还形成了相应的集市,据调查,定县除县城外,有集市的村镇共计大小82处,其分布状况如表2:

  表2与集市距离(里)


  从潍县来看,据地方志记载,康乾时期潍县有21个集市,光绪年间已增至73个,民初已达94个[28]。眉村原是一个普通的村庄,织布业发展之后,这里迅速成长为覆盖周围50里的纱线市,逢一、六集期中,每集可销纱2000件以上。

  最能体现农村市场繁荣的要算传统市镇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产生。江南织布业与缫丝业发达的乡村地区,传统市镇如南浔、菱湖、双林、震泽、新塍等都不同程度地处在转型之中。南浔是江南古镇转型的代表,它地处江南家庭缫丝业最发达的湖州,原来就是一个商肆栉比、街面繁荣的古镇,鸦片战争后,在国际市场生丝需求量扩大的背景下,“七里丝”所在地的南浔缫丝业因此得到较大发展,南浔成为生丝销往国际市场的桥梁。据南浔丝业公所记载,从1880~1934年的年销量平均为5265包,占上海生丝出口总数的17.9%,每年出口丝经值约在2000万至2500万之谱[29]。古镇面貌也在日益变化之中,到1930年代初,南浔镇虽仍带有传统市镇的特色,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式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消防、慈善机构等公共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市镇(表3)。与此同时,人口快速增长,1929年的调查,南浔区有户数16656户,人口70934人,其中镇常住人口18889人[30]。

  表3 1930年代初期南浔公共设施一览项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