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半工业化”农村中的经济社会变迁(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潍县依靠土布业致富的暴发户以康子周最为有名,“而作为20世纪潍县经济两大支柱的土布业和烟草业的确造就了不少商界新贵,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兴起,并为其他商人提供创业机会。”[45]陈启沅既是华南缫丝业半工业化兴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因半工业化的发展而得益。陈启沅致富后,不仅投资现代工业,而且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他曾捐巨金重修简村、先登两堡“吉水窦”(当地重大水利设施),且亲自主理工程。又捐巨资于官山普济堂,在简村办克勤义学,免收学费,设寿世堂药材店,于贫困者赠施医药,等等[46]。
总之,在中国早期工业化已经启动并在城市获得有限发展、暂时还无法在农村广泛推进的背景下,部分农村手工业利用大机器工业的先进技术,积极进行嫁接、改造,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改良产品,使传统行业获得新生。这一现象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对城市工业形成互补,而且对农村社会变迁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研究生张静、定光平等同学搜集了部分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J].史学月刊,2003(7);彭南生.论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2]方显廷,毕相辉.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J].政治经济学报,1936(第4卷第2期).
[3][18][27]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42.108.211~215.226~229.
[4]张世文.定县农村工业调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50~62.
[5][8]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6.
[6]蔡正雅.手工业试查报告[A].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册)[C].北京:三联书店,1957.761.
[7]常宗虎.南通现代化:1895~193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2.
[9]丛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50~452.
[10]调查潍县、昌乐、益都、临淄、周村织机数目及经济状况报告[J].山东实业公报,1931(4).
[11]冯紫岗.嘉兴县农村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1936.129.
[12][13][14][15][38][39]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编.吴兴农村经济[M].1939.28~29.8~65.129.128.122.23.
[16]陈启沅.蚕桑谱·自序[M].光绪三十四年.
[17]潘翼云.广东顺德蚕农的生活[A].俞庆棠.农村生活丛谈[C].上海:申报馆,1937.123.
[19]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潍县土布业调查报告书[M].满铁调查部,1942.157~159.179~180.182~183.
[20]汪敬虞.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1962(2).
[21]吕学海.顺德丝业调查报告[M].194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