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五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研究日本。《魏书》的《东夷传》就介绍了日本的一般情况。明末清初有关日本的著述则逐步增多。薛俊在嘉靖初年著的《日本考略》,凡15略,是了解日本的百科手册。郑若曾在嘉靖末年编的《日本图纂》,绘制了中国最早的日本地图。郑舜功在万历年间撰的《日本一鉴》一书,涉及日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情风俗。此外,还有《日本考》《日本风土记》等著作,均对中国人了解日本起到了促进作用。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871年中日签订了《修好条规》后,不少文人学者热衷于研究和介绍日本。还有王韬的 《扶桑游记》、姚文栋的《日本地理备要》和《琉球地理志》、傅云龙的《日本游历图经》、何如璋的《使东述略》、李筱圃的《日本纪游》、黄庆澄的《东游日记》等,再现了日本的社会风姿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论著多限于一般性的描述,介绍有余,思想性不足。甲午战争前后的有关日本著述,则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由一般性的记述升华到强烈的针对性和使命感, 将研究和学习日本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年中国第一批留日生的派出,将中国人研究日本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梁启超的日本观即受这种新阶段的制约,集中反映了日本研究中的新动向,同时又较一般人高出一筹。这就是其日本观的第二个特色:善于比较研究。

        进行中日比较研究,是甲午战争后多数思想家采用的一种方法。康有为、黄遵宪等人总是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与清廷加以比较,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梁启超虽然也沿用这一做法,发表过不少论著,但他较他人又深入一步,能站在世界各国竞争的高度,从东西方关系,对中日两国的发展加以定位,对中日关系提出真知灼见;从中日在世界文化变迁中的走向,分析中国应选择的改革疲乏路和向日本学习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这种比较研究,则既有世界意义,又有地区特点,还较康有为等的观点要稍科学一些。梁启超曾明确指出:

        观美国之富庶,而知民权之当复;观日本之勃兴,而知黄种之可用;观法国之重振,而知败衅之不足惧;观突厥之濒蹙,而知旧国之不足恃;观暹罗之谋新,而知我可耻;观德之锐意商务,而知其将大欲于中国;观俄之阴谋,而知东方将有大变;观俄日之拓张海运,而知海上商权,将移至太平洋;观德美日之争工艺,而知英之商务,交有蹶讯;观各国兵力之日厚,而知地球必有大血战;观土希之事,列国相持不发,而知其祸机必蓄洩于震旦。有天下之责者,将鉴往以知来,察彼以知己。

        由是观之,梁启超的日本观是以世界为基点的。由此引申开来,他提出中日在世界竞争中有利益交叉点,日本应视中国为“兄弟”,应全力支持中国的改革。其云:

        夫欧人之心目中,蔑视我亚洲人也久矣。支那固视为彼怀中之物,即日本亦岂彼等所认为东方之主人哉。福建虽有不让与之约,而德觊觎之,彼其视其约,殆如无有也。倘一旦有分割之举,彼欧人之意,殆将使亚洲大陆之上,亚人不得有其寸土地。观于前者辽东之干涉,可知其用心之所存矣。……日本得一台湾,至今数年,未见活效,然则虽得地于支那,未必为日本之利明矣。故视与欧洲均势坐视成败之论者,诚所谓自撤藩篱,招唇亡齿寒之戚而已,殆非远见者之立也。

        从中日在东西交往中的共同利害关系出发,梁启超严厉抨击日本政府的排华政策,郑重提出:

        1,排斥支那人,即窒日本东洋商务扩充之机也;

        2,欢迎支那人,可利用我支那之资本力,以助日本工商业之发达也;

        3,排斥支那人,害彼此之感情也;

        4,排斥支那人,即损黄种之资望,促东洋之危机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