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李喜所 查看:
日本变法,以学校为最先,而日本学校,以政治为最,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以日本之情形,讲求既熟,授之以政,是以未及十年而勃兴也。
至此,梁启超将自己的逻辑推理表述得很清楚,日本兴盛之源在变法——变法核心在学西方社会制度。从日本这一基本经验出发,梁认为清廷要像日本那样:
1,创造条件,实行君主立宪。这样即可使民权,发达,又能保皇帝尊荣,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梁启超称:“日本东方之民权先进国也,国会开设以来,巩自治之基,厉政党之风,进步改良,蹑迹欧美,而国民于其天皇,戴之如天,奉之如神,宪汉中定为神圣不可犯之条,传于无穷,然则兴民权为君主之利乎,为君主之害乎?”既然君主立宪利君又利民,中国理所当然应该仿效。
2,研究日本商法商规,建立商会管理制度。梁以日本为考察对象,曾专写一篇《论商业会议所之益》,分析了商法商规的重要性及其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特殊作用,并郑重提出:“日本商学商法之书,不可不研究也。日本商法,采自泰西,集诸邦之长,定一成之律,诚保商之甲胄,抑亦经商之圭臬也。”
3,译西书,尤其是译日本书。,梁启超认为译书是为变法提供精神食粮,日本维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翻译欧美图书。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思想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大都译成了日文,为日本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清廷要变法,必须大力译书。但梁认为,中国通欧美文字者少,学起来也难,最好的办法是从日本翻译,这样事半功倍, 收益速且高。
4,仿日本妥善合理地安置旧官僚。梁启超向,来认为变法的根本在变制度,变制度的关键是改官制,改官制的核心是“弃旧用新”,但旧官僚的裁撤是最难办的一大问题。他根据日本维新的经验,提出对旧官僚:一是给其爵位,使其心理平衡;二是减少或免其办事,分出部分或全部权力;三是增加其俸禄,得到实惠。这种办法,在日本确实可行,但在清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国的官僚视权如命,仅用收买的办法是不会服从的。不用强大的带强制性的办法给予 “剥夺”,旧官僚的反抗是消除不了的。梁启超在这方面难免书生气太足了。
5,变法应一省或数省先起,推及全国。梁启超在《南学会叙》中明确提出:
吾闻日本幕腐之末叶,诸侯拥立者数十,而惟萨长土肥四藩者,其士气横溢,热血奋发,风气已成,浸假遍于四岛。今日中国之大,积弊之久,欲一旦联而合之,吾知其难矣。其能如日本之已事,先自数省者起,此数省者,其风气成,其规模立,然后浸淫披靡以及于他省, 苟万夫一心,万死一生,以图之,以力戴王室,保全圣教,噫!或者其犹可为也。
这种办法应该说是可行的。问题在于“出头鸟” 究竟有多大实力以及 “出头” 时全国的大气候如何。梁启超在仿效日本,呼吁变法时,一味地模仿有余,结合中国实际认真思想不足。由此可以讲,梁的日本观颇具直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