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江南市镇建设中的民间力量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战胜利后,以章荣初、潘公展为代表的菱湖籍人士面对残破的家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建运动,在当时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这次菱湖

  (原题为:抗战胜利后江南市镇建设中的民间力量——以菱湖战后重建(1945-1949)为例)

  抗战胜利后,以章荣初、潘公展为代表的菱湖籍人士面对残破的家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建运动,在当时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这次菱湖镇建设的背景、过程及其成效,笔者曾撰写过专文(1),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在这次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市镇重建活动中,民间力量是怎样动员与聚合起来的?民间力量内部存在着哪些分歧?又是如何与政府互动的?

  一、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

  在菱湖战后重建中,包括企业家、地方人士、一批热血青年在内的民间力量起了主导作用,以章荣初为代表的旅沪菱湖同乡的桑梓情怀是菱湖重建活动中民间力量聚合的感情纽带,菱湖建设协会及青树基金团的成立为菱湖重建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抗战胜利后,“一般抗战工作同志回到菱湖,目击家园残破的惨状,忧心如焚”,专门组织了“菱湖镇复兴建设委员会”,并拟定了计划(2)。1945年12月31日旅沪菱湖同乡157人假上海贵州路湖社举行了茶话会,会议决定发起组织菱湖建设协会,推举潘公展、唐伯耆、章荣初等九人为筹备委员。章荣初在会上表示:“我务必为桑梓有所建树,方无槐于先祖和后人。”(3) 随后,他成立了青树基金团,负责建设资金的筹划与管理。经过十个月的筹备,1946年10月1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正式会员200余人,大多为侨居沪上的菱湖乡贤,包括官绅商学各界人士,会所设在天津路山西路口的丰业大楼,菱湖设办事处。不久,举行第一次理监事会议,选举潘公展为理事长,章荣初为副理事长,王雪峰任菱湖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建设协会理事。潘公展、章荣初提出建设协会的工作原则,“就是以发展教育和农村经济为最大目标,并以工商业的繁荣为配合,而以增进人民福利为依归”④,下设秘书处、设计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及蚕桑推广、农田水利、文化教育、工业管理、工程设计、公共卫生等六部。菱湖建设协会加上此前成立的青树基金团,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组织,“建设协会是负责设计建议和监督的机构,青树基金团是负责人力和财力的策划调度与执行机构。前者有的是‘权’,后者有的是‘能’,这‘权’与‘能’的划分是相当合理的。建设协会菱湖办事处的设立,其主要任务,在于沟通地方人士与旅沪同乡的意见”(5),菱湖建设协会的成立基本上完成了民间力量重建菱湖的动员与聚合,标志着以章荣初、潘公展为首的上海菱湖同乡规划资本、技术乃至现代观念回乡的开始。

  为了配合菱湖建设协会的工作,菱湖地方人士组织了多个外围团体,深入民间基层,广泛动员民众,进一步凝聚了民间力量。1946年7月设立的菱湖农民养鱼生产改进会,下辖13个支会,分布在附近的村落中,会员达1300人,“利用改进会的坚强的基础和力量,帮助建设协会”(6)。另一个外围团体是蚕业协进会,“奠定了一个乡村蚕桑组织的基础,与养鱼生产改进会,并驾齐驱了”(7)。此外,菱湖地方上的一批热血青年还成立了菱湖镇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队,推举杨文虎为总队长,并制定了12条章程,计划先填筑北圣宫到渤澜桥的河道,改建青年路(8)。在上述民间团体的组织与动员下,菱湖重建所筹集到的资金与物资相当可观,仅据《菱湖日报》记载,菱湖重建过程中民间资金与财产的投入如下表所示。

  菱湖战后重建中民间资金与财产投入情况简表(捐款金额的单位均为法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