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江南市镇建设中的民间力量(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战胜利后,以章荣初、潘公展为代表的菱湖籍人士面对残破的家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建运动,在当时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这次菱湖
    

  湖新村基地。 《菱湖日报》1946年7月21日沈树桐:沈氏家族之共有产,自愿不取分文,捐助作建设菱湖新村基地。 《菱湖日报》1947年2月6日菱湖医院地址堪定后,“沈恒丰米行及沈柏青、陆福康、沈承祚诸先生,他们知道医院的 《菱湖日报》1947年1月1日地址堪定后,立刻慷慨地把祖产赠给地方,再由地方移赠于建设协会”,兴建学校基地上“之住屋产主,愿以全部推让,所有宗祠家庙的遗址,已解决十分之六”。在菱湖医院落成之前,旅沪的菱湖乡贤沈贵三、潘渭川、费孝侯等21人,发动菱湖同乡 《菱湖日报》1946年8月1日、8 捐款捐物,在南栅拱宸桥北夏宅筹建了“时疫医院”,多次收到民间组织与个人捐款,第 月11日、10月10日、10月21日 1次23.8万元(9),第2次36.2万元,第3次1218.9万元(10),第3次57万元(11)。上述三次捐款共计法币1299.7万元。热心教育的社会组织与人士共计捐款法币464.3万元,弥补菱湖国民学校教育经费的 《菱湖日报》1947年1月6日、1 不足。 月11日、2月1日旅沪菱湖乡贤沈承昭,捐资3000万元,发起筹设图书馆一所,采购各种书籍,容纳其 《菱湖日报》1946年10月21日中,以嘉惠好学者。

  地方舆论对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起了推动作用。菱湖建设协会掌握了地方公共舆论,抓住了市镇建设的话语权,通过舆论唤起地方民众的重建热情,培养菱湖地方民众的精神凝聚力。菱湖建设协会筹备人之一的沈开成创办了《菱湖日报》,在舆论导向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报从1946年5月11日复刊到1947年6月1日宣布停刊,主要版面用于报道菱湖建设协会的消息、进展状况,或用于刊登菱湖早期现代化建设的规划、讨论文章等。据笔者初步统计,关于菱湖重建消息53篇、讨论文章37篇、建设规划(含章程草案)21篇、有关菱湖重建的公益广告、鸣谢广告、启事、来函照登等27篇、专访、总结性文章2篇,共140篇,其中1946年10月10日还专门发表了“建设特刊”。这类关于菱湖建设的文章、消息在当地及上海的菱湖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菱湖日报》刊登公益性的文字广告为菱湖重建呐喊,“建设是大众的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号召乡人为建设捐款捐物,“公益的建筑物征用了你的土地,你应当慷慨地捐助,为儿孙造福,如因公益需要,而你反要抬高价值,阴谋阻挠,必为社会所不齿”,“要故乡繁荣必须建设,建设菱湖是全镇人们的责任”(12)。《菱湖日报》还发布了一系列鼓舞精神的口号、标语,如“实践重于理论、行动重于空谈”,“建设应以菱湖全区人民的意思为意思”,“群策群力共同复兴菱湖”,“纪念祖先必须关怀故乡”、“建设之要首重民生”,“破坏建设的就是菱湖人的公敌”(13) 等。此外,菱湖建设协会青树基金团还于1947年7月1日、8月1日、10月20日连续编印了三期《菱湖建设特刊》,潘公展亲自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免费分发各界人士。

  二、菱湖建设中的两难困境

  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并非一帆风顺,在制定菱湖战后建设方案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面临着重建与保护、公益与私利、进取与保守之间的两难困境。

  早在菱湖建设协会发起筹备时期,建设协会就确定了菱湖镇的都市化规划,重点是街道的拓宽与功能区的相对集中。计划中修建八条干路,设置十大功能区,涉及到填河造路及拆房建屋。陆功伯、沈树桐、孙维梅、卞尚斋等乡绅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菱湖镇“天然是优美的水乡,镇内河港纷歧,镇外尽是泽国,其建设应因地制宜,先从整理水利入手”(14),保持菱湖水乡特色,而“尽填镇内河道,筑成干线马路九条,能使镇外人民涉足而至乎?抑可通车马乎?”拆屋重建,“不问愿与不愿,划成八区,而强行征购之,造成强凌弱,众暴寡,竟置国家法律于度外,试问古今中外有如此办法乎?”所有建设“必须认定国有、公有、共有、私有四种的性质”(15)。陆功伯的信发表后,引来菱湖镇民一片口诛笔伐声,菱湖各界代表暨青年召开了一个大会,发表了反驳式的宣言,明确表示:“吾人不谈建设则已,若欲谈之,则决不能违背时代趋势,一味以迂就现实为藉口,因陋就简,粉饰了事,是因循而不是彻底手段,吾人今欲商业致于发达之境,人民趋于富庶之途,与夫挤于现代市镇模范之域,则舍此建设,别无良策,简陋粉饰之谈,殊非吾人众意之所赞同也。”(16) 菱湖“街头并且发现了标语和漫画”,“都很愤慨地说姓陆的是菱湖的罪人”(17)。其实,在菱湖镇重建规划上形成的两派不同意见,并非简单地赞成与反对,陆功伯等人并非一味地阻止建设,而是提出了重建与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似乎很难说他们的言行就是“一味迂就现实”。

  但是,在这一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沉的价值冲突,即商业利益与道德、或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冲突。作为民族资本家的章荣初,从学徒起家,在竞争激烈的十里洋场上驰骋风云,致富巨万,深谙如何投资获利的窍门。但在投资建设家乡时,他一再表明,菱湖重建以公益为主,“一切财产,除工厂任何人可以投资外,荣初私人之支出,永远不作私有,亦决不为遗留子孙之想”,即便是“商店住宅,虽属私有,但其性质系由荣初出资建造及购买土地,待造成以后,如数捐助作为地方公益事业之基金,如供给学校、医院之经常费,即以该项基金所收入而维持之”(18)。他也曾当面对菱湖父老乡亲表示:“我们所进行的工作,只求对地方有利益,完全是本着同胞和同乡的立场,善尽我们对国家对家乡应当尽的一份责任罢了。”(19) 可见,章荣初参与战后菱湖重建不仅寄托着他浓浓的乡情,也体现了他勇于承担地方“公益”的责任。舆论也希望章荣初建设菱湖的举动是“‘斥私资、谋公益’的义举”(20),所以“不希望发了国难财、接收财、胜利财的人们,再来参加发这一批建设财,把持建设,垄断建设,以图自肥的份子出现在建设的阵容里”(21)。其实舆论既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告诫。但是,以陆功伯为代表的乡绅势力并不相信这样一位深谙谋利之道的章荣初会完全放弃私人利益,对他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早在青树基金团成立之始,就有人攻击章氏的财富为不义之财,沈祖怡曾说“荣初先生之作风,有令人大惑不解者”,并且“深悔未能如荣初先生置身沦陷区而能扩展其财富”(22),字里行间充满讥讽。在他们看来青树基金团就是“私”的同义语:“以为建设协会是公的,基金团是私的,以致引起了极大的误会,于是征购土地马上生了问题,建设竟也因此而呈停顿状态。”(23) 如建造炭酸钙厂所需地基的业主们就表示:如果“该钙厂确属地方福利事业,则产价均肯让步,如系私人企业性质,非惟不肯任章君擅自一面估价每亩15万元收买,即高价亦不允售给,以维护应有之产权”(24)。因此,他们认为:“建设工作宜分义利二字,如荣初先生为发展私人企业计,开工厂以救济失业,设商店以振兴市面,镇人虽不能直接受其利,而间接蒙其赐者,实非浅鲜,镇人咸极赞成。如果舍己从人,设立学校,以开民智,成立医院,以惠群黎,理宜将其办法公布通衢,呈请省县政府核准,以定百年永久之福利,同此颅圆趾方,好义谁敢后人。”(25)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