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江南市镇建设中的民间力量(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战胜利后,以章荣初、潘公展为代表的菱湖籍人士面对残破的家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建运动,在当时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这次菱湖

  但是,民间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譬如在菱湖建设协会成立时,就有人认为该团体完全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要求厘清公私界限,对民间力量充满了不信任,希望利用国家的权威推进建设工作,“似应先明白该项建设为荣初先生将来捐归公有?抑为私有之慈善事业?……若为公有,则荣初先生似应将创办基本要素如基金之呈献,预算决算之方案,建筑之设施,落成后之保管等,呈报政府核示”(34)。因此,在地方建设中,国家与社会的适度互动有助于建设过程的顺利展开。具体而言,政府对菱湖重建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菱湖籍的国民党大老,时任国民党中委、上海参议会议长的潘公展出任菱湖建设协会的理事长,成为协会的精神领袖。如此一位民国重量级人物挂名一个乡镇建设协会的领袖,在菱湖民间乃到全国都具有精神向标的价值,使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具有了更强的凝聚力。在菱湖建设协会遇到困难的时候,潘公展以理事长的名义猛烈抨击了少数人的破坏言行,他说:

  少数人却只知为个人打算,为私欲着想,他们凭着一时的意气,不择手段地破坏协会的工作,甚至底毁章先生的名誉。这种行为对于章先生可以说无损毫末,反而表现出这些人道德的破产,人格的堕落。

  潘还表示“万一再有人破坏会章诋毁会誉,协会全体同人决不坐视,一定要予以相当的制裁”(35),这番表态对建设者无疑是一种鼓励,对破坏者则是一种震慑。

  其次,在菱湖建设过程中,浙江省政府官员亲临视察,在一定程度上对菱湖重建产生了鼓舞作用。早在菱湖建设协会成立之时,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沈鸿烈就曾表示:“如能推动全力创办菱湖建设,省府方面当求之不得,其必全力扶助”(36)。在菱湖重建的关键时刻,沈鸿烈于1947年6月26日亲临菱湖,他先后参观了菱湖化学厂、青树中小学、菱湖临时医院,充分肯定了章荣初参与菱湖重建的热情与成就,“章先生是一位企业家,他有远大的眼光,和缜密的计划,他不但要彻底改革农业生产,而且更要求得农业的科学化和工业化。所以他要办工厂利用就地的原料,安插当地的劳力,以机械来扩大生产,解决更大多数人的生活,这计划完全正确,完全切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再次表明了“政府决竭全力协助去除障碍”的态度,并支持浙江省二区专员於树峦对少数阻碍分子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少数捣乱份子煽动破坏阴谋,於专员下令逮捕交法院惩办,这措置很得当,以后万一再有这种情事发生,本人也一定要严予惩处”(37)。这次视察及谈话对菱湖重建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第三,在菱湖重建过程中,官方人士及时出面化解了民间力量所遭遇到的一些阻力。如前所述,在市镇建设理念与规划上,以章荣初为代表的进取力量与以陆功伯为代表的乡绅势力相持不下,观点颇为冲突,章荣初与菱湖建设协会主张按现代化标准重建菱湖,但是以陆功伯等人极力反对,两派僵持不下,使菱湖建设面临着极大阻力,甚至一度造成菱湖建设协会暂停工作。这时,民间力量需要政府权威在菱湖重建的进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设菱湖,应尽量利用当地人力、财力、物力,配合地方政治力量,复兴地方经济”(38)。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阮毅成曾公开表示:“菱湖建设,便是国家建设,所以反对菱湖建设,便是反对国家建设,破坏菱湖建设,便是破坏民主,破坏地方。”(39) 浙江省二区专员於树峦曾亲笔致函沈树桐等乡绅,希望在涉及建设基地出让方面“格外通融,完成善举”(40)。在诸如土地征购等问题上,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仅靠民间力量,寸步难行。如医院、学校建筑用地,因产主阻挠,最后章荣初不得不请政府出面,“赐予有效之协助,先行派员来菱插牌,再办征购手续,以利进行”,吴兴县政府发布公告,令菱湖区署“先就该区划定地段,予以牌示,暂停其他建筑,候令收购”(41)。在给蚕农免费发放改良蚕种遭到拒绝时,“王区长、丁区长、倪主任、张主任等到处奔走解释,总算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在遭遇上述困难时,如果没有官方的支持,其后果不堪设想。截至新中国成立,菱湖战后重建虽未完成预期的目标,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当时参观过菱湖建设的政府官员与社会各界人士均对此予以肯定。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曾如此描述他的菱湖之行:“这次到吴兴来视察,最使我感到安慰的就是菱湖建设的成绩。这建设工作不仅在吴兴、在浙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就以全国来说,也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奇迹。”(42) 此外,一些社会贤达与知名人士如导淮委员会工程师、水利专家关衡青、中华书局总编辑舒新城、金陵大学农经系教授兼中国农业推广服务社社长应廉耕、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李华仪、蚕桑专家费达生等都对菱湖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43)。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取决于战后资金、技术、人才与先进观念的回乡,而且还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民间主导、政府呼应模式的成功运作。菱湖建设协会对民间力量的动员与聚合产生了关键性的组织作用,在重建过程面临着开发与保护、进取与保守、公益与私利的两难困境时,一方面,冲突双方相互妥协,不断修正重建规划,另一方面,政府发挥了劝导、协调、干预功能,使重建工作能够摆脱困境,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战后菱湖重建不仅展示了民间社会之间的冲突与调适,而且也显示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注释:

  (1)彭南生:《江南市镇早期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尝试》,载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近代史学刊》第二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5)王雪峰:《菱湖建设工作的后顾与前瞻》,《菱湖日报》1947年1月1日。

  (3)李惠民:《章荣初的创业之路》,湖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州文史》第8辑,第36页。

  (6)《鱼业改进会会员大会,潘公展致训词》,《菱湖日报》1947年4月21日。

  (7)《理想中的计划实现》,《菱湖日报》1947年5月21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