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良性互动(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李喜所 查看:
在多种因素的交互冲击下,1919年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新的现代学科群的发展和壮大,以及现代学术理念、研究范式的确立,使传统学术文化基本完成了向现代的转换。而推进这种划时代学术变革的核心力量,就是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留德归来的蔡元培,利用他担任北大校长的优势,大力倡导和培植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环境;留美归来的胡适,大力传播他老师杜威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试图将美国的学术规范和方法移植过来,对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加以根本的改造,成为学界的领袖人物;留日归来的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开拓者;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侯德榜、茅以升、李四光、竺可桢等,则经过艰苦努力,将清末民初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自然科学学科进一步巩固和壮大。20年代在清华国学院执教的4位名教授,陈寅恪、赵元任是留学高材生,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没有正规的留学经历,但王在日本京都大学作过数年的教学和研究,梁启超流亡海外14年,于欧美、日本的学术文化有精深的研究,他们也堪称是留学生式的学贯中西的高手。恰是在这些通中西、博古今的现代著名学者的导引下,中国学术才逐步现代化。具体来讲,一是自然科学学科基本成熟,在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一批著名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数理化、天文、地理、农业、医学等学科已形成气候,并逐步涌现出一群著名的专家、教授,还创办了一些有影响的全国性的学会和学术杂志。二是在传统的文史研究向现代新型学科转换的过程中,“五四”之前涌现的那些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一系列新学科,在学术队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飞跃。三是在30年代前后整个学术界形成了重视“实学”和“科学”的新风尚,出现了热心研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种学术问题的新趋向,同时注重在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管理,渐渐使科学精神变为学术发展的灵魂。竺可桢曾明确讲过:“欧美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产生现代欧美文明,倒是欧美人的头脑,才产生近代科学。换而言之,若是一般国人无科学头脑,则虽满街引擎,遍地电气,科学还是不能发达,好像沙漠里虽移植新鲜茁壮的果树,其萎谢可立而待”。这样的学术理念,不仅对学术的现代化至关重要,而且有利于全社会的进步。留学生善于融合中西文化的独特优势,决定了他们在深层的学术文化变革当中也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