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降乡村绅商的形成及其社会经济功能(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 作者:彭南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湖北羊褛洞是中国青砖茶的故乡。清以降,当地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传统士人弃儒经商,囚而在羊楼洞形成了一个以业茶为主的绅商群

  另一条是羊楼洞通往其重要的茶叶来源地(湖北省之崇阳、通城县,湖南之临湘、平江和江西之修水等地)的道路。其间有“崇邑田家咀之大桥,湘赣鄂三省往来之途也,工艰费巨,且中辍矣”,雷霁轩公“乃独任其不足者,以三千缗成之”。羊楼洞“至崇(阳)通(城),必道出伏岭,山径崎岖逶迤,绵亘十数里。行旅畏惮。公铲险为夷,随地势砌石为升降,如坦道焉”。[11]

  羊楼洞绅商修桥补路的行为,不只是传统的积德行善之举,而是直接关系到茶业经济能否发展的大事。正如《万国公报》所肯定的那样,茶叶经济的繁盛,不止是靠天时地利,“履道平坦,尤资人力”。

  (三)调处军政关系,保全市面稳定

  近代中国政局不稳,兵荒马乱,各种摊派多如牛毛,羊楼洞“实扼南来之冲,而地处万山之中,往攻殊不易。且茶商云集,税厘旺时,岁约百万,财赋亦足给,真进可战退可守之要塞也”。[33](P119)因此,自晚清以来,羊楼洞一直有驻军,过往军队无数次。但羊楼洞绅商及商会组织,积极调处各种关系,努力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晚清政府仍在此驻扎一营(忠义营)官兵,在羊楼洞士绅的协调下,忠义营统带欧阳公不仅“都戎弹压地方,丝毫不犯,约束丁兵,纪律严明”,而且当饶鲁堂诸公募捐修路时还“捐俸会商”。[31]后来清政府还在羊楼洞“设弹压局,岁委员,系候补县职左,以绅择贤而有德者任之,三岁一易”。雷步卿公“连任九年,屡辞不获退。凡邑令至洞市,有要事必询公,公以一言福闾里者屡矣”。[34]

  民初,饶做人公“承地方父老推举.就商会职,先生苦心维持招待过往军旅,皆以诚意,市面得以保全。丙辰丁巳之际,历经乱离,茶叶业衰,商会招待费及警察款无从筹措,山西黑茶帮以全体名义献芹负暴。盖感先生之功德至深也”。[33]

  羊楼洞自太平天国战乱后,保持了一个持续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不能不说与当地士绅及商会组织在军政两界积极有效的协调能力有关。

  (四)广建行屋,添置器具.勇于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羊楼洞具有发展茶叶经济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故“自(清)国初以来,晋人岁挟钜金来此采办,相高大之宅,托为居停主人焉,及秋则计其收茶之值以纳租金”。“凡业茶行者,屋宇即其资本”。[20]

  咸丰五年,羊楼洞茶行屋均毁于战火。战后,各家族开始重建行屋,如雷裔卿公“祖遗房屋二百余间。尽成灰烬,贼平后不三四年,而颓瓦废垣,已焕然一新矣。又复另辟基址修建三百余间”。雷竹轩公经营茶行,宏宇栉比,后亦悉毁于兵。其子雷乐斋公(1823-1904),“力任艰巨,牵罗补屋,惨淡经营,不数年鳞次屹若,瞬复旧观,而行业一日千里,昌盛甲全市,由此家道勃兴,累资拓业,称一乡殷富巨擘”。[36]

  还有不惜典质以建行屋者,如雷清庵公“与家人谋曰:‘无屋则无(茶)客,无客则无财。为今计,不如重修堂构之为愈,虽所费不赀,典质弗恤也’。众疑其计左,而公卒遂其所谋”。[20]为了开办茶行,招揽茶客,雷清庵公力排众议,甘冒风险,抵押家产,借款修建行屋,招揽茶商。

  羊楼洞的茶行屋,历来建造得十分高大宽敞。一色用三六九寸青砖做到顶,很结实,并铺有地板。房子提供给茶厂做拣茶和堆放、凉茶叶之用。[37](p836)茶行面积宽大,一般均为五进,每个茶行一般并列一至三个大门(据当地人说,可驻扎一师官兵),能储原茶百余万斤,楼上可凉茶八千箱,拣场能容几百女工同时拣茶。每个人有两只直径二尺多的蔑箩,一个篮盘,坐着拣茶还留有担茶往来的活动余地。可见厂房之大。[38]20世纪30年代,茶叶经济衰退,在羊楼洞这样宽敞的茶行屋就有七八十栋空闲着。每栋造价不下万元。[39](p16)这些茶行屋也是相对集中地布局在一起,从羊楼洞“湾上至木门头,高坳上下,游坳上下,栗树嘴,杨树蔸下的两对面排列着高大宽敞的茶行屋,烟囱林立(据说有四十八个),蔚为壮观”。[4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