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官僚心理探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 作者:彭南生 查看: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主战之声回荡不息,但就主战的心理基础而言,朝野不同官民有异。本文以管见所及,仅对清朝官僚的主战心理作点论述,欠妥之处,敬请大家匡正。
笔者以为,从心理变化的视角看,官僚主战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894年9月中旬平壤陆战和黄海海战以前,“人们除了‘宣战’以外不敢讲别的,……还没有人敢倡议讲和”(1)。平壤陆战和黄海海战的失利,官僚内部求和论日渐公开,但多数的官僚坚持拒和抗战。马关条约的签订,停战和局已成,少数官僚仍力主废约再战。不同阶段官僚主战的心理基础不同,下面拟具体分析。
1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封建官僚士大夫群,自诩为“天朝”的清廷被迫与目为“夷狄”的西方列强结城下之盟,割地赔款开口岸。“形而下”之器冲垮了官僚士大夫构筑的夷夏大防的心理防线,战争给他们带来了痛楚、愤恨和耻辱。他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在战争中复仇解恨、卸愤雪耻。
鸦片战争的炮声也震动了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引起了日本朝野的忧虑和警惕。堂堂大国何以被“西方夷狄”打得大败呢?他们从中英战争胜负的背后看到了中国的政治腐败、儒学空疏、武器落后。因此,竭力主张学习西洋文明,变法维新,希望沿着先行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足迹,通过黩武扩张步入强国之列。
日本把炮口对准了步履蹒跚的“天朝”。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由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清朝应朝鲜国王之邀派兵赴朝镇压。日本以为这是黩武的千载良机,遂以助朝革除弊政为名出兵朝鲜,中日之间笼罩着战争的层层阴霾。清朝主战官僚首先感到了战争的威胁,“朝鲜之势旦夕可危,日本狡谋叵测,断非口舌所能争”(2)。他们产生了重朝心理,“朝鲜之于中国势比唇舌,而亲同骨肉,今日之事,虽愚懦之人皆知朝鲜不可弃也”(3)。这是主战官僚的共同心理,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官僚心理探析
这一心理既蕴结着历史传承下来的大国观念,又寄托着领土安全的防患意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失去了越南等藩国,不争朝鲜,岂不丢掉了祖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属藩,失去了大国的威风吗?“朝鲜者,我太宗文皇帝艰难底定之藩国也,委身归命近三百年,列圣相承以全付于我,皇上岂忍一旦委而弃之?”(4)况且朝鲜对中国领土安全极为重要,“共疆域枕辽沈左肩,乃我东三省一大屏翰也。属我,则东三省之屏翰崇,属人,则东三省之屏翰撤。势处必争,保朝鲜我亦正所以自保”(5)。揭去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和阶级局限的大国观念,应该承认,主战官僚重朝心理所寄托的防患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主战官僚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充满自信。他们相信正义属于中国,胜利属于中国,“此次用兵,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唯其如此,“胜之理惟我得之,则胜之权当亦必可自我操也”(6)。日本蓄谋发动战争是自取灭亡,“倭之僻处东洋,……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7)。以“局外旁观者”自居的赫德向伦敦报告:“现在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以外,其余999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垮小日本”(8)。
对胜利的极大自信使主战官僚们对战争寄予期望,“窃喜中国可以乘此机会,一意主战,剿灭日本,建立奇功,不独近除东方卧榻之患,亦可远折西郗窥伺之萌也”(9)。他们期望战争能成为中国由弱致强的转机,洗刷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战争耻辱,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展望战争,认为“中国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图自强,亦未始非靖边强国之一转机也”(10),“实为我国家发愤自强慑服海外诸夷之一大关键”(11)。否则,对日本“若不大加惩创,将竟以中国为无能为,而欧洲各国亦群起而轻中国矣”(12)。在自信情绪和期望动机的驱使下,主战官僚们呼吁清政府对日宣战:“欲定朝鲜,欲平夷难,欲镇慑远国,欲威强中夏,今日非断于讨倭不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