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从安土桃山时期到江户初期是日本力图建立独特文化的重要阶段,神国思想和封建扩张理念渐趋张大。如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统一日本后,即滋生征服朝鲜、中国,建都北京的野心;德川家康(1542—1616年)建立江户幕府后,也有“德化宇内”的设想。江户时代的国学“三大人”——荷田春满(1669—1726年)、贺茂真渊(1697—1769年)、本居宣长(1730—1801年)等人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力主以“大和心”(日本精神)取代“唐心”(中国儒家精神)和“佛心”(佛教精神)。
时至江户后期,日本的国粹主义有所膨胀。其特点是讴歌作为“神国”的日本,认为日本理应统治世界。这种日本至上、天皇至尊的观念,既是对西方人东侵的一种反应,也是对日本“文化母国”——中国的一种抗拒式回报。
江户后期思想家本多利明(1743—1820年),对汉学、国学和兰学均有研究。他在1798年所著《经世秘策》中提出,作为“海国”的日本应以贸易立国,与幕府的锁国政策正面抵触。在1795年著的《西域物语》中,本多利明称,“日本为天下第一的最良国”,应当积极地向北方地域武力殖民。他所谓的“北方地域”,指千岛群岛、乌苏里江以东、勘察加半岛等人烟稀少的地方。本多利明对拥有广大附属国的欧罗巴诸强国不胜羡慕,转而哀叹日本地狭国贫,空有拓殖海外的欲望,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正反映了国力尚弱时日本早期殖民主义者的窘态。
稍晚于本多利明的平田笃胤(1776—1843年),更明确阐述了“皇国史观”。④他在所著《灵能真柱》中神化天皇,提出“皇国是万国的祖国,天皇是万国的大君”。大致与其同时的幕末经世家佐藤信渊(1769—1850年)被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皇道派”尊为先觉,著有《宇内混同秘策》一书。“宇内混同”即“世界统一”的意思。佐藤在该书的序文《混同大论》中说:
我皇大国乃大地上最早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根本一旦有序,则全世界应悉为郡县,万国之君应皆为臣仆。……安抚万国之苍生,自始便是皇国君主之要务。7(第65页)
佐藤信渊还具体论及“宇内混同”的步骤:“必先自吞并支那国肇始”,其方略是仿效满洲迅速统一中国的故伎,先侵入满洲、朝鲜,进迫北京;又从九州诸港直驱江南、浙江等地7(第65页)。
佐藤信渊写作《宇内混同秘策》,时在1823年(文政六年),日本尚处在锁国状态。该书充溢着昧于世界大势的封建扩张狂想,但其吞并东亚的步骤设计,与100年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实践相吻合,因而被视作前躯。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随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不仅是中国旷古未遇之奇变,而且也对尚处锁国状态的日本朝野造成强烈震撼。幕府立即修改禁海政策,以适应变化;一些藩国也十分关注鸦片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原伊势津城主便向佐藤信渊咨询,为答复咨询,佐藤于1849年(嘉永二年)撰《存华挫狄论》。与20多年前的《宇内混同秘策》大相径庭的是,此时西方殖民势力(佐藤称之“夷狄”)已构成对日本和中国的现实威胁。佐藤站在东亚被压迫民族立场上,显示出对西方侵略者的同仇敌忾,力主“存中华,挫夷狄”。《存华挫狄论》在记述鸦片战争经过后,于卷末寄望清国振起,成为日本的“西部屏障”:
满清君臣卧薪尝胆,济贫恤亡,上下同劳苦,练兵数年,以起复仇之义兵,挞伐英夷,全力逐之;俾使东洋无其遗类,庶能永为本邦之西部屏障。此即著《存华挫狄论》之主旨也。7(第64页)
佐藤信渊关注鸦片战争,是替日本的国防未雨绸缪,这在他于1847年(弘化四年)所著《海防余论》中讲得明白:
我国与西洋夷狄尚无交战之事,无从论其优劣。然自天保十一年(1840年)起,清国数十次战役皆大败,军力不能与之抗事,终至纳银割地以求和,方得幸免。兹录清英水陆战役数十次之战法,从而评之。7(第64页)
幕末日本关注清国现况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清道咸间经世学者魏源(1794—1857年)有感于鸦片战争而著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很快流传于日本。《圣武记》于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日本弘化元年)开始传入日本;《海国图志》海防之策部分(第一卷《筹海篇》)于1854年(嘉永七年)在日本翻刻。
“唱开化日新之说”的先觉佐久间象山(1811—1865年),于1854年5月(安政元年四月)描述自己阅读《圣武记》的感受说:
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8(第97页)
佐久间象山与魏源同时异地,不约而同地发表了挽救民族危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东侵的言论,正反映了这一时间日中两国命运相近的事实,诚所谓“唇齿相连”、“辅车相依”。
总之,幕末出现的对清策论,或倡联合清国以抗西洋;或倡征服清国以图日本强盛。两说虽大有差异,却同样显示出日本一旦挣脱锁国体制,即把对清关系视作战略问题。其基本倾向是,从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出发,经略朝鲜和中国,以对西洋外交相平衡。开国之初的日本,在与西方列强周旋,寻求师法的同时,也试图与清国友好交往,一方面探究其惨败的原由,另一方面谋求通商以赢利。出于这两层目的,幕府于1862年至1867年(文久二年至庆应三年)间,先后4次派遣访清贸易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