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5)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着眼于近代世界发展潮流,运用中日比较的方法,考察和分析日本从“锁国”向“开国”的转变,认为:虽然两国都是被西方打开国门,但

  4.第四次使团赴沪。

  不同于前3次使团由幕吏率领,这次却由浜松藩与佐仓藩联合组团,由浜松藩主井上河内守家来名仓予何人率领,这反映了幕府威权的进一步下降和藩国力量的上升。名仓予何人(?—1901年)于1862年作为御徒士日付锅田三郎的随从,参加过“千岁丸”上海行。时隔5年,浜松藩主井上正直任幕府老中,名仓予何人便以井上的亲信下属出任使团首脑。使团由浜松藩士和佐仓藩士共9人组成,乘英商蒸汽船“恒河号”(Canges),于1867年2月15日(庆应三年一月十一日)从横滨启航,与德川昭武所率赴欧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使团同时出发。1867年2月19日至3月16日(庆应三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一日)逗留上海,3月17日(二月十二日)乘清政府蒸汽船“江南缉捕勇船”从上海驶往金陵(南京)。同行者岸田吟香(1833—1912年)明治间成为经略中国的传奇人物,曾资助荒尾精设立汉口乐善堂,开展中国调查,此为东亚同文书院中国旅行调查的先声。3月23日(二月十八日),使团乘船从南京赴苏州,3月24日(二月十九日)返抵上海,曾访问英国轮船公司(O·S·N社)和法国轮船公司。5月5日(四月二日)从上海返航。第四次上海行的目的是学习西洋战术和学术文化,并探究开展日清贸易的可能性,但并未获得多少实际成果,使团连“贸易调查复命书”也没有提供。

  1857年同日本幕府签订《日美协约》(又称《下田协议》)的美国首位驻日总领事哈里斯曾经说:“万国交易是富强之源”。这一箴言传达了近代文明的精义,给幕末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被迫开港开市之后,也逐渐主动开展对外贸易。而19世纪60年代幕府派出的4次遣清使节团,便是日本开国后试图直接进行对清贸易的积极举措,虽然均未签订商贸协议,但其开创之功不可没。幕末使团的造访上海还是2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批日本人踏上中国土地,其所见、所闻、所思,对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影响至深,而其中1862年(文久二年)第一次上海行又尤具开启先河的意义。

  注 释:

  ① 龙动,即伦敦,英国首都。

  ② 参见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序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③ 日本在江户时代已建立民间初等教育体系,名为“寺子屋”的私学(又称“寺塾”)多达万余所,招收六七岁的男女儿童入学,教学内容为读、写、算、礼仪等。

  ④ 前述国学“三大人”,加上平田笃胤,合称国学“四大人”。

  ⑤ 参见上海日本居留民团编《上海居留民团三十五周年纪念志》,昭和17年版,第38页。

  ⑥ 参见武藤长藏《有关元治元年上海派遣官船健顺丸石渡博士提供的史料》,载《商业与经济》第8号第1册,第132页。

  ⑦ 健顺丸上海行,参见宫永孝《高杉晋作的上海报告》,新人物往来社1995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王之春。国朝柔远记[M]。广州:广雅书局,1891。

  2 [日]加藤 之。黑船前后の世界[M]。东京:岩波书店,1986。

  3 [日]箭内健次。通航一览续辑:第2卷[M]。东京:清文堂,1968。

  4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A]。陈文寿译。日本学:第2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 [日]见增田涉。西学东渐与中日文化交流[M]。由其民,周启斡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8 [日]佐久间象山。省諐录[M]。东京:岩波书店,194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