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情的观察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以后,德川幕府于1862年(日本文久二年,清同治元年)夏派遣贸易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其成员在上海逗留两月间

  1862年6月2日(清同治元年,日本文久二年五月五日),上海吴淞出海口,一艘西洋式三桅船鼓帆驶入黄浦江。与十余年来常常穿梭于此的只挂一国旗帜的西洋船舶不同,这艘帆船高悬三种旗帜:前樯是荷兰三色旗,中樯是英国米字旗,这都是当地人较为熟悉的,而后樯飘扬的白底红玉旗,即使吴淞口一带久历海事者也未曾见过,只有曾经渡航日本长崎的商人才知道,那叫“日章旗”,是日本船舶的标志。这艘三桅帆船船名“千岁丸”,是江户幕府自17世纪初叶形成锁国体制后,第一次派往中国的使节团乘坐的船只。使节团企图从上海了解清朝实态,并从这个远东最早国际化的城市学习国际外交惯例,掌握国际贸易及与西洋人打交道的通则。“千岁丸”所载日本幕府赴沪使团成员留下篇幅浩繁的见闻录,从中透视了1862年上海的社会风貌。

  一、无炮的吴淞炮台和壁垒森严的上海城垣

  6月2日(五月五日)凌晨,天色阴沉,间有小雨,使团随员日比野辉宽“五更起来,揉揉眼睛,看到船的左侧有六七处灯光,不知是什么灯火。过了一会儿,一艘西洋船点着灯从船的左侧通过。船长声大如雷地和人交谈,是在问这一带海水的深浅。睡了一觉天明,已离江口不远。”①以下便溯扬子江而上。使团另一随员名仓予何人发现“北岸则烟雨茫茫,不可望及。……其江流之大,实足惊人。”②对于只见过短小湍急的日本河川的藩士们来说,长江的浩瀚宏大,引起一片惊叹,藩士们的见闻录都有此类文字。入扬子江口,行30英里,即到吴淞江口,收进眼帘的景象是——“帆樯林立,两岸处处可见村落,南岸长堤凹凸,炮台并列,此处为大江与黄江合流之处”③。

  名仓予何人所谓“大江与黄江合流之处”,即指吴淞江(黄浦江,简称“黄江”)通长江(又称“大江”)的吴淞口,这里是黄浦出口和上海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以来即筑炮台。清末总办北洋机器局的傅云龙从上海出洋时,观察吴淞口形势说“南洋之要害在:上海,上海之要害在黄浦,黄浦之要害在吴淞,吴淞之要害在李家口。”①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原任福建水师提督的陈化成(1776—1842年)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调任江南提督,为防范英国舰队从广东北犯,在两江总督裕谦(1795—1841年)支持下,造大炮(炮身铸“平夷靖寇将军”字样),重筑年久失修的炮台,在吴淞口积极设防。1841年9月(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攻陷浙江定海、镇海、宁波,翌年3月攻陷慈溪,进逼上海。1842年6月,英舰为进入黄浦江,猛袭吴淞炮台,陈化成挥旗发炮,击伤英舰多艘,并以肉搏战打退英军进攻。但新任两江总督牛鉴(?—1858年)率部从宝山溃逃,使陈化成腹背受敌,陈化成与守台官兵壮烈牺牲。英国军舰长驱直入黄浦江,占领上海。吴淞炮台171门大炮被英军掳获,此后二十年,吴淞口便空有炮台,而无大炮,成为一个虚应的海防设施。“千岁丸”在驶入黄浦江口时,英籍船长亨利·理查多松向日本人介绍了吴淞炮台的这一内情。日比野辉宽6月2日(五月五日)的日记对此记述最详——

  这一带水深,锚链二十四寻。江宽十里多,四面都是船,其数有成百上千。问此江名,回答说叫吴淞江,吴淞江是唐音。南岸炮台相连,呈现出凸凹形,看起来修得很坚固,然而没有装设大炮。船长说,二十年前这里不仅备有大炮,而且人家很多,房屋比鳞。当时英国人要进上海港,放火烧掉炮台附近住房,运走大炮,所以现在只剩下空炮台②。

  使团又一随员,日后成为著名维新先驱的高杉晋作对吴淞口的炮台状况也留意观察。他在日记的天头上写道:

  此地尝支那人与英人战争之地,故人家等尽,至吴淞口,北岸尽炮台,炮台以土泥造之③。此边昔时为英人所夺,故人家殆尽云。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吴淞炮台是否重新装设大炮,清廷举棋不定。1898年4月(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年),建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吴淞自行开埠。刘坤一的设想是,此举不仅便利商运,而且可使各国杂居,互相牵制,从而防止某一外国据吴淞以屯兵④。这便是所谓“以商务守吴淞”,为一种奇特的弱国海防论,是“以夷制夷”伎俩的应用。后来,清廷认为吴淞不设炮台,于长江防务影响太大,遂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谕令重筑,刘坤一亲往考察,重建炮台七尊⑤。以上均为后话。

  与1862年的吴淞炮台成无“炮”之“台”相对照的是,吴淞口以内的黄浦江上,停泊着多艘巨炮昂列的外国军舰。日本人以目测,估算外国军舰在14至20艘之间。松田屋伴吉称“上海异国船入港”“百十七艘,内十六艘军舰也。”⑥纳富介次郎记曰:

  来黄浦停泊的外国船有百余艘,其中军舰约有十四五艘,……⑦。

  峰洁记曰:

  (在上海港口)眺望,诸国商船六百余艘,……中火轮舟五六十艘,军船二十余艘。最大的英法军舰二艘,是船长约五六十间、大炮五十门的蒸汽军舰⑧。

  上海作为清朝最大的港口,扼守外洋的炮台已无大炮,而港口内却停泊多艘西洋军舰,炮口直指市区。上海全然成为一座对外洋不设防的城市——这便是1862年来访沪上的日本使节团亲眼目睹的情状。

  同治年间的上海,一方面对外洋不设防,另一方面,其城垣内外却武装到牙齿,这显然是为对付太平军而采取的军事措施。纳富介次郎这样描述上海县城的城防:

  城围约有一里半,城墙高约一丈五六尺左右。楼橹上飘着清国大旗,架着大炮。英法士兵在此互助,警卫森严。城门内外常有五六个肩扛步枪的唐、西士兵守卫①。

  峰洁对上海县城诸城门的防卫状况也有具体描述“从甲门到乙门的左方,装备有大炮八九门,乙门到丙门之间的阁楼,铁枪弹堆积如山②。”名仓予何人的《官船千岁丸海外日录》记有上海城戒严之事,其《支那闻见录》则记述上海城防之严:

  上海城女墙大约二丈许,楼橹支那旗旌飘扬,驾设大炮,官兵并英法兵士多名警卫甚严。城门由英法铳卒看守,城门内有支那官兵数十名驻扎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