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情的观察(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以后,德川幕府于1862年(日本文久二年,清同治元年)夏派遣贸易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其成员在上海逗留两月间

  名仓记述黄浦江旁、宏记字号以北的清廷税关建筑状况:“税关门楣头上有‘江南海关’四字。房屋结构宛如本朝神社。”⑦名仓所说的税关,指1857年(咸丰七年)清政府在被小刀会毁坏的江南大关原址上重建的海关,俗称“江海北关”,为中式建筑,故名仓称其像日本的神社。名仓还描绘上海县城城边街头景象:

  路旁有丝竹交响唱俗曲者,有设小摊卖古董者,有相面者,有卖卦者。城边之繁华,其光景宛然与吾江户无异⑧。

  名仓数次将上海旧城的繁华与日本江户(今东京)相比拟,足见当时两城发展水平的近似。

  峰洁的《清国上海见闻录》所载的一段问答则揭示了上海县城的特点:不同于中国内地一般县城以官府为主,这里却以“市井”为主,居民多为商贾及其家眷。

  城内官府庙堂外,店坊居多。……

  因问曰:此近巷市井乎,抑官人所居乎?

  答曰:此处市井多而官居少。现因避难者多,杂处不分。

  又问曰:巷中无店肆者,以何事为产乎?

  曰:凡店肆皆在大街之上,小巷中无店者其所居之人大半是店肆眷口也①。

  关于上海县城的规模和人口,峰洁也有记述。

  问曰:城中纵横街路几条?

  答曰:纵街四条,横街三条,而小街不在。

  又问曰:城中户数若干?

  答曰:大约以万计云。

  后又得闻,户数一万二千余家,人口三万六千余人。②

  日本使团对上海华界、洋界的市政建设状况作了比较。峰洁谈及洋界说:

  此边夷人居住以来,新街区建起,街路纵横分割有序,道幅宽广,随处街面比较清洁。③

  而华界的状况则另是一番情景:

  粪芥满路,泥土埋足,臭气穿鼻,其污秽不可言状。……故上海每年炎暑时节恶病大行,人民死亡甚多。④

  纳富介次郎有类似记述:

  上海市坊道路之脏无法形容。特别是像中小街道的通道,到处是垃圾粪堆,无插足之地,人们也不清扫。⑤

  日本人是喜好清洁的民族,西方人概括日本人民族性之一,便是“洁癖”。故幕府使团诸人对上海华界的肮脏都有强烈反应。日比野辉宽还专门就上海饮水问题同宏记洋行的张棣香作过探讨。⑥幕府使团随行的仆从硕太郎、传次郎,炊夫兵吉均因饮水不洁而患病身亡,埋葬浦东烂泥渡,高杉晋作记述其事曰“闻同行渡边与八郎从仆昨夜来急病:,今朝冥行云。同行者病客甚多,诸子畏缩,有或促归思者。予以为,一步出国死已决矣,然空死无益,唯身自护吾体无他术也。”⑦

  高杉晋作还对上海华洋两界作出对比性概述:

  上海位处支那南边海隅僻地,曾被英夷夺占。津港虽然繁盛,皆外国人商船多至之故。城外城里皆外国人的商馆,故繁盛。所见支那人居所,多贫者,其肮脏不洁难以言状,或终年在船中为生,唯有富人和外国人才能在商馆居住。⑧

  总之,租界市政建设所示范的西方近代文明,与华界(上海县城内及城外租界外缘的清官府管辖区域)中古式落后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华人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比较华洋两界说:

  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以为乐土;城内虽有清洁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租界几有天壤之异。⑨

  上海华洋两界的巨大反差,与其说是东西方民族文化之异,无宁说是文明发展不同阶段的区别,也即近代文明与中古文明的区别。上海以一隅之地,如此清晰地展示了两个时代文明的差异,呈现出古今中西交会的纷繁多彩场景,对来访日本使团诸人当然给予强烈刺激,开国维新的思想种子,由此深植于藩士们的心田。

  注释分列:

  ①《赘肬录》《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1卷,ゆまに书房,平成九年版,第61页。以下简称《集成》。

  ②③ 名仓予何人《官船千岁丸海外日录》《集成》第11卷,第97、98页。

  ①傅云龙《游历日本途经余记》,载《甲午以前日本游记五种》,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01页。

  ②《赘肬录》《集成》第1卷,第62页。

  ③《游清五录·航海日录》。

  ④见《刘忠诚公遗集》“书牍”,卷12,第57页。

  ⑤见《刘忠诚公遗集》“奏疏”,卷32,第25—26页。

  ⑥《唐国渡海日记》《集成》第11卷,第57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