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情的观察(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以后,德川幕府于1862年(日本文久二年,清同治元年)夏派遣贸易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其成员在上海逗留两月间

  这里所称“浪华”,古时通称“难波”,即今之大阪,江户时期已是经济重镇,17世纪末形成的日本全国统一市场即以难波(大阪)为中心。名仓予何人的印象是,上海港之繁盛远在日本最大商业都会浪华(大阪)之上。

  名仓予何人的比较不限于中日之间,他在“千岁丸”与使团成员中曾经赴美者交谈,获悉上海港比纽约、华盛顿更为繁华。他6月3日(五月初六日)的日记写道:

  吴淞至上海计英里十五六里云。港内者商舶军舰,大小辐辏,帆樯之多不知几千万云。就中英船最多,但支那船之多本不待言。右岸,西洋诸国之商船栉比,极为壮观,实为支那诸港中第一繁华之所,比之传闻犹有过之。同舟诸士之中有两人曾于前年赴美利坚,据其所云,比之美利坚之华盛顿、纽约,其繁华犹远胜之②。

  这里所称“曾于前年赴美利坚”的“同舟诸士之中有两人”,其一当然是指御小人目付盐泽彦次郎,他1860年随万延使团访美,今次盐泽彦次郎访沪,显然为上海港的盛大所震撼,竟有上海之繁华“远胜”美国首都华盛顿和第一大城市纽约之说。这种比较当然是表层和感性的,但也确乎说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称得上一个世界级的繁荣港口,在东亚则是首屈一指的维多利亚式商业大都会,刚刚开国的日本,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与之相匹敌。如前所述“千岁丸”访沪一年后,长州藩士井上馨、伊藤博文等偷乘英轮赴英国留学,途经上海,也对上海的繁华和汲纳西洋文明的程度深感惊讶,这促使井上、伊藤回日本后力倡开国;再一年后,率团赴法的池田筑后守也对上海港的繁荣发达钦慕不已,并有感于上海开放后的兴盛,而对自己到法国去谈判横滨锁港感到惶惑失据。凡此种种,都显现出上海当年已经成为西方近代文明在东方展出的范本,对开国初期的日本人颇富感召力。

  三、华洋二界比照

  上海于1843年开埠以后,在近代海运和进出口贸易的带动下,近代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城市交通均得到迅猛发展。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还在上海选择洋商居留地,首选处为南临洋泾浜,北面吴淞江,东靠黄浦江的地段,这便是最早的英租界。本来,1842年签订的《中英江宁条约》没有说及租界,1843年的追加通商条约(《中英虎门续约》)方提出“英人租赁”土地的问题,此为租界之原起。1845年11月19日(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同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上海地皮章程》23款,划定英租界界址(洋泾浜北、李家场南),面积初为100亩,后增至830亩。1848年11月,第二任英领阿礼国(1809—1897年)与上海道台麟桂订立协定,将英租界西展至泥城浜,北延至苏州河,面积再增至2820亩。美国(1848年)和法国(1849年)也相继在上海建立租界,其地点亦在外滩。法租界将上海县城西、北、东三面围住。上海的近代城市公共工程(如马路、公园、公共建筑等),便从外滩一带的租界开始。英国植物学家福钧1848年第二次游览上海,描绘当时黄浦江沿岸景象:

  除了航运以外,更使我惊异的是江岸的外观。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我上次离开中国时,的确有一两家洋行正在建筑;但是现在,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巨大的新的城市了③。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初,租界内洋人不足1000,华人则数以十万计,租界内形成洋人区和华人区。1862年夏天来访的日本使节团,对上海老城区和租界内的华人区和洋人区均有接触,并留下记述文字。

  高杉晋作6月3日(五月六日)的日记,在描绘港口后写道:

  陆上则诸邦商馆纷壁千尺,殆如城阁,甚广大严烈,不可以笔纸尽也①。

  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称:

  上海东西有一里多,南北二里多,到处都是人家。城北都是英、法、花旗租借地,洋房鳞次栉比②。

  名仓予何人对租界的描写是:

  上海夷场(居留地),甚广袤,大屋宇,结构极宏森,其数几千百屋云③。

  “英、法、花旗租借地”即指英、法、美租界。“夷场”是清朝对租界的蔑称,日本藩士沿用这一词汇。

  日比野辉宽的《赘肬录》对美国商馆建筑十分赞叹,称其“非常美丽广大”。峰洁则明确记述了上海洋人租界的方位和建筑情况:

  上海奉行所(指上海道台府——引者)的房屋建构广大美丽,其走廊的西北方,大桥附近十四町的范围,是英、法两国居留所。在这一境域内,各国商馆高阁比连而建,荷兰商馆便建在法国居留所内④。

  日本开国后,把洋人租借居住地称“居留所”,相当于“租界”。峰洁关于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租界的地理方位和建筑状况的说法是准确的。

  对于欧美人在上海租界展示的西方近代文明,不仅来访的幕末日本使团发出惊叹,久居沪上的中国士子也有类似评论。王韬在目睹外滩洋式建筑后,曾这样赞叹洋人搬来的“西方小世界”:

  万里通商海禁开,千年荒冢幻楼台。

  十里洋泾开眼界,恍疑身作泰西游⑤。

  王韬在上海租界,恍若身处“泰西”(明清时称欧洲诸国为“泰西”),这是对租界景观的一种绝妙概括。

  上海作为中西文化相激相荡的处所,一方面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展示场,另一方面又陈列着东方中古城镇的传统风貌,两者形成鲜明比照。与租界相邻的上海县城,是明代嘉靖间为抵御倭寇掠扰而建的。县城周长九里,城高二丈四尺,城门六座,分别为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老西门)、晏海门(老北门),城墙外围绕水濠,宽六丈,深一丈七尺,又辟三处水门,是一座典型的中古城市堡垒。城内有南北、东西走向的交叉街巷,牌坊林立,道路狭窄。日本使团诸人,对上海县城也留意观察。名仓予何人6月5日(五月八日)的日录,便记载了上海内城的街市景观:

  城门狭窄,仅容双轿并行。入门,街衢纵横通达。但街间之路虽窄,比之城外则各户结构更为壮丽。路幅不过八九尺,店铺亦窄,每店约有2步或1步半(1步约3.3平方米——引者),其繁华杂沓与本朝江户无异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