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词义的变迁 ———政治术语“人民”之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万齐洲 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

  摘要:“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阐释,“人民”一词的词义有了新的拓展,它包含了“权利、参政、当家作主”等新内容,“人民”词义的这种时间向度上(古今转化)的演化,向人们昭示着中国思想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术语”(王国维称之“学语”)是专门术语的简称,狭义术语指各门学科的专用语,是表示该学科领域内概念或关系的词语,广义术语还包括标记社会生活专门领域中事物的用语。就狭义而言,“人民”一词是政治学领域的专用语,就广义而言,“人民”一词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其特别含义。“人民”一词的内涵从上古经近代直至当代,几经变化、扩展,尤其是毛泽东赋予“人民”的特定含义,深深地影响着大陆中国,以至于我们渐渐地模糊、甚至遗忘了它的本来意义。“人民”一词所蕴涵的时间向度(古今转化)的演绎内容,表明每一词语背后都有一部文化史,向人们展示着思想近代转型的旖旎姿态。

  一、释“人”

  “人”:人是“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1]43。《说文解字注》释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性,古文以为生字。”“人”的甲骨文象人侧面站立形。据此,“人”的本义是相对于其它动物而言的一种生命个体。是有智慧的高等动物。史书中涉及到的“人”大体不出这个范畴:

  “书云:‘人惟万物之灵。’”[2]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农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2]

  此外,“人”还有如下意思:“1,人才;‘子无谓秦无人。’《(左传·文公十三年》)2,指人的品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3,指人情事理;‘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4,人为的;‘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1]43

  二、释“民”

  《说文解字注》释曰:“民,众萌也。……萌犹懵懵无知儿也。”特指那些懵懂、胡涂、不明事理的“人”。如:“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2]

  此处讲“苗民”而不讲“苗人”,而且将“苗民”描绘成贪婪、荒淫之辈,正好符合“民”的古义:糊涂无知、不曾开化。“民”的本性既然如此,就需要进行调教、驯服。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管辖一方的官员就是放牧者,而人民就如同牛羊等动物一样,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2]。“诸牧民之官,仰专意农桑,勤心劝课,广收天地之利,以备水旱之灾”[3]

  赵纪彬先生通过深入研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民”就是奴隶阶级。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指出:“民,(周代彝器)作一左目形,而以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徵”。“民”就是奴隶阶级。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附三苗九黎蚩尤考》一文中也讲“民”就是奴隶:“因其蒙昧,亦谓之民。自注:民之本义为奴虏。”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如:

      “官愈多而民愈扰”[4],“王者主民,当敬民事。民事无非天所嗣常也”[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