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词义的变迁 ———政治术语“人民”之(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万齐洲 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

  其三,“人民”地位的重要性。继孙中山之后,毛泽东将“人民”推到十分崇高的地位,“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23]1102在1944年12月16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一文中,他反复强调“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当游行的人群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毛泽东则以“人民万岁!”予以呼应。在毛泽东的笔下,“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即便是身为一国最高领袖的毛泽东,也是人民的仆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与历代统治者贬抑“人民”相反,毛泽东对“人民”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21]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彻底推翻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论断,热情地讴歌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2]1031

  总之,“人民”一词的含义,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诠释后,由最初的“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引申为权力及国家命运的主宰。“人民”一词成为深刻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2]史记·卷一·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北齐书·卷四·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日知录[M]。

  [5]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十三经注疏·卷九·地官司徒[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三国志·卷一·武帝[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宋史·卷三百五十九·李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泥[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北史·卷七十四·袁充[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辞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7:0158。

  [1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02。

  [14]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5]中华民国史事日志[M]。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1。

  [16]清史稿·卷一百十三·新选举[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孙中山全集: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73。

  [19]梁启超法学文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6。

  [20]毛泽东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21]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作者简介:万齐洲(1966-),男,湖北省监利县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研究;冯天瑜(1942-),男,湖北省红安县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明清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