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词义的变迁 ———政治术语“人民”之(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万齐洲 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

  四、“人民”词义在政治领域的扩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尤其是君主立宪思想、“三权分立”以及“人民主权”理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包含了“权利”、“义务”等近代政治内容的“人民”一词,开始作为政治术语而流行。“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辛亥革命后,具有新含义的“人民”影响更为广泛。如:“以故其所生之结果,有三缺点:人民之权利不完,一也;团体与团体之间不相联属,二也;无防御外敌之力,三也。……创代议制度,使人民皆得参预政权,集人民之意以为公意,合人民之权以为国权。”[14]

  “河南谘议局电袁世凯,人民切望共和,倘和议更动,河南人民誓与朝廷断绝关系”[15]

  “立宪国之有议院,所以代表民情,议员多由人民公举。凡立法及豫算、决算,必经议院协赞,方足启国人信服之心”[16]

  将“人民”本义彻底颠覆的是孙中山先生:“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17]451“今日我国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17]481“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18]

  上述例句中的“人民”含义与其古义已有很大差异,而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的解释中,某些人已经不属于“人民”的范畴,这为日后毛泽东对“人民”的阐释埋下了伏笔。

  当时,与“人民”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国民”、“公民”。“参政权问题:凡生息于一国中者,苟及岁而即有公民之资格,可以参与一国政事;是国民全体对于政府所争得之自由也。……然希腊纯然贵族政体,所谓公民者,不过国民中一小部分,而其余农工商及奴隶,非能一视也。罗马所谓公民,不过其都会中之拉丁民族,而其攻取所得之属地,非能一视也。”[14]“卢梭之言曰:‘主权不在于主治者,而在于公民,公民全体之意向,即主权也。社会之公民,常得使用其主权,持以变更现行之宪法,改正古来成法上之权利,皆惟所欲。’”[19]

  20世纪30年代以后,同为政治术语的“国民”、“公民”、“人民”逐渐发生了变化。“人民”一词愈益流行,影响也更大。尤其经过毛泽东的阐释,“人民”的内容更为丰富,含义更为深刻。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民”理念,同时又予以发展。毛泽东著作中“人民”词义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人民”主体的阶级性。何种人可以称为“人民”?何种人是“人民”的中坚力量?孙中山认为,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都可称为“人民”,但“人民”的核心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的认识与孙中山大体一致,但“人民”的核心却是工人、农民。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少数开明士绅”是“人民大众的一部分,但不是人民大众的主体,也不是决定革命性质的力[20]量”。

  其二,“人民”主体的时代性。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毛泽东笔下“人民”的内容也不一样。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指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接受的朋友。”[21]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而以工人、农民(士兵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21]19

  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直接将一部分人划出了“人民”的范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2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