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刍议(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文史哲 ·2006 年第 4 期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分期聚讼未决,原因之一是 “封建” 等核心术语概念有待厘清。在给历史段落命名时,应 “制名以指实”、“循旧
 

  其三,命名须观照相对应的国际通用术语,其内涵、外延均应与之吻合或接近,以与国际接轨,而不可闭门造车,此谓之“中外义通约” ;

  其四,汉字是表意形声文字,所拟名目应能从字形推索其义,而不可形义错置,此谓之“形与义切合”(音译词不在此列) 。

  此外,命名应当简洁明快,便于理解,寓深意于浅近之中。

  以上卑之无甚高论,却并非主观的先验设定,而是从历史分期命名的经验教训中试加提炼而来。所拟四条,未必精当、周到,仅供参考,亟望贤达教正。

  名符其实,是制定名目的基本准则,所谓 “制礼定名,合从事实,使名实相副” [11] 《礼仪志一》 ,故历史分期之“名” 须反映历史之 “实”,概括历史段落的本质属性,不应有争议;“中外义通约”,在文化日益国际化的当下,也不难理解。然而,命名还须 “循旧以造新” 则不一定全被认同,而弃此一条,前述“制名以指实” 也将落空。

  (二)旧名衍新名:间距化与因袭性的统一

  “循旧以造新”,是由汉字词的固有特性出发拟定的制名标准。

  汉字具有多义性,往往一义多字,一字多义,甚或一字多音多义。日本江户时代古学家荻生徂徕在论及华、和(日)语文的异同时,谈到汉字“有一训被多字者焉,有一字兼多训者焉” [12 ] 《题言十则》 。正因为汉字具有多义性,汉字词便有可能发生含义的跳跃,导致“间距化”,使得同一词形下的 “新名”与 “旧名”内涵及外延均发生明显变化。不过,这种“间距化” 引申,应当以原词的本义为起点,依其指示的方向推衍。如此,旧词赋新义方具备语文逻辑的合理性,人们才可以在理解中使用,或在使用中理解。

  常见的旧词生新义的方法是,从原词的古义出发令其含义缩小、扩大或转化。如“教授”,原为动词,意谓传授知识;宋代以降,衍为偏正结构名词,宋代府州设教授,负责教诲生员;明清府学设教授,训导生员,“教授” 成了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名称。“教授”的今义是翻译professor获得的,特指大学教师中的最高职称,与“教授”本义有别,但此一新含义显然是沿着旧名本义指示的方向作出的合理引申。

  又如“物理”,古义泛指事物之理,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所用 “物理” 演化为 “学术之理”,主要指自然科学之理。“物理” 的今义是在翻译physics时获得的,收缩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门类,研究分子以上层面的物质变化规律(分子发生变化,则是化学研究的领域),此种新含义也是沿着旧名本义指示的方向作出的合理引申。

  再如 “组织”的古义是纺织,有排列组合序列的意思,今义是在翻译sosiki 时获得的,转化为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进而引申为社会中按某种任务和系统结合成的集体(organization),此种新含义仍然与旧名本义保有联系。

  三例新名,含义均发生引申,形成与旧名的间距,方衍为负荷别种意蕴的新术语;但旧名向新名演绎时又保持了承袭性,两者间有语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可寻。上述汉字新名与旧名的含义虽然有泛与专、宽与窄的区别,或者所指发生了更改,但其意蕴却存在着意义关联,新旧词义间保持着承袭与变异的张力,因而使用者稍运神思,便可发现二者间的演变轨迹,对词义的古今推衍、中西对接,有所会心,易于受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