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鸟瞰(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研究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本文对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分四个阶段作了鸟瞰式的回顾,指出1900-1949年是奠基阶段;1949-1966年辛亥革命

  50年代的辛亥革命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原因、革命团体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领导的武装反清斗争、帝国主义的干涉等方面,并就辛亥革命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总的说来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陈锡祺的《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陈旭麓的《邹容与陈天华的思想》、李时岳的《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胡绳武、金冲及的《论清末立宪运动》等。从资料情况来看,也处于草创阶段。人民出版社出版《孙中山选集》,开新中国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料编纂之先河,此后,大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相继出版,其中《辛亥革命》资料有8巨册,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也影印再版,辛亥武昌起义的参加者撰写了《辛亥首义回忆录》(4辑),加上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和《云南杂志选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的出版,为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50年代末,在“反右”和“大跃进”运动的干扰下,刚出现发展势头的研究暂趋沉寂。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之际,辛亥革命研究重现活力,不仅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辛亥革命研究工作者不顾当时物质条件的艰难,潜心学术研究,积极参与讨论,并在武汉举行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代表新中国建立以来辛亥革命史研究最新成就的成果《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论文集》。这一年刘大年发表《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不同意那些夸大满汉矛盾,把反满斗争看做是所谓“国内民族革命”,或者是“中国人反对‘非中国人’的运动”之类的荒谬观点,而认为反满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它在不同时期里服从不同阶级的利益。辛亥革命中的反满斗争是资产阶级发动的,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②。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为依据,用纵览全局的方法系统分析反满问题,开扩了读者的眼界。一批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研究中坚的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除了前述陈旭麓、胡绳武、金冲及、李时岳等人外,还有章开沅、林增平、李文海、龚书铎、汤志钧、隗瀛涛、吴雁南、张磊等人,以他们高水平的研究论著赢得人们的关注。“文革”后辛亥革命史研究能够迅速恢复、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其基础就奠定于斯时。

  这一时期学术讨论的空气比较浓厚,围绕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也是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并延伸到对于作为辛亥革命两支动力的会党和新军的探讨。同时,人们对帝国主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等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60年代前期在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的出版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全国政协号召高龄政协委员撰写回忆录,一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政协委员撰写了许多回忆文章,由全国政协选编了6卷本的《辛亥革命回忆录》,还有以个人著作形式出版的回忆录,如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等,这些回忆录取材多据亲身经历和见闻,不少内容为他书所未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近代史所编《辛亥革命资料》(南京临时政府公报)、中华书局编《秋瑾集》以及广西、广东、内蒙古、上海、江苏等省市辛亥革命资料的出版丰富了辛亥革命研究的资料库。

  60年代以前的辛亥革命研究,在初步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研究个别人物多,研究社会环境少”、“研究政治方面多,研究经济、文化少”、“研究革命党人多,研究其他派系少”、“肯定群众自发斗争多,肯定资产阶级领导作用少”的“四多四少”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由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本身不够成熟和我们多数研究者还比较年轻以外,极‘左’思想的干扰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