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鸟瞰(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研究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本文对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分四个阶段作了鸟瞰式的回顾,指出1900-1949年是奠基阶段;1949-1966年辛亥革命

  第二,辛亥革命史研究结束了从前“小册子”的时代,各具特色的学术专著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对辛亥革命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显示了新时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高水平。80年代有几部大型辛亥革命史著作问世。它们是: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由鄂、湘、豫、川、黔、粤等省有关学者集体撰著的《辛亥革命史》(三卷本,120万字),金冲及、胡绳武合作撰著的《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150万字),李新等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同人集体撰著的《中华民国史》(多卷本)等。这些著作,或以内容全面,体例完整见长,或以主线突出,史实详尽取胜,或以史料丰富,论述精当著称,均可谓辛亥革命史学史上的精品之作。此外,研究各地辛亥革命的著作不论在篇幅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如,隗瀛涛的《四川保路运动史》、贺觉非、冯天瑜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吴剑杰的《辛亥革命在湖北》、王天奖、邓亦兵的《辛亥革命在河南》、冯祖贻、顾大全的《贵州辛亥革命》、杨渭生的《辛亥革命在浙江》、魏长洪的《辛亥革命在新疆》以及湖南史学会编的《辛亥革命在湖南》等,均对本地的辛亥革命进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从中观或微观研究的角度,弥补了以往辛亥革命史注意全国较多,地区性研究比较薄弱的不足;而林家有的《辛亥革命与少数民族》一书,更是填补空白之作。人物研究的著作比较突出的有张磊的《孙中山论》、李时岳、赵矢元的《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尚明轩的《孙中山传》、姜义华及唐文权、罗福惠的同名的《章太炎思想研究》、迟云飞的《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章开沅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李宗一的《袁世凯传》以及关于邹容、陈天华、秋瑾、蔡锷、黎元洪等人的传记在研究人物生平和思想方面都有较大进展。

  第三,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时开创的每十年举行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的惯例,在1971年辛亥革命60周年时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后,于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得到恢复。这时我国大陆学者已开始注视到国外史学的新进展,翻译出版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周锡瑞(美)《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韦慕廷(美)《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薛君度(美)《黄兴与中国革命》、史扶邻(美)《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陈志让(加)《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等。同时,大陆学者走出国门,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1982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北美亚洲学会第34届年会上,我国大陆与台湾学者同堂讨论辛亥革命性质问题,开海峡两岸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交流之先河。为了回应海外学术界提出的挑战,大陆学者对许多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深入研究。这样,不仅把被“十年动乱”耽误的研究工作恢复起来,而且把大陆辛亥革命史研究引向世界,使之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显学。于是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有中国大陆各省八十余位学者和来自中国港澳地区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法国、印度、日本、罗马尼亚、泰国、英国、美国的四十余位学者出席。后来又有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及香港和美、日、韩、德等国家学者参加了1991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两次会议与1961年第一次会议相比,不仅规模有所扩大,参加者范围更加广泛,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新进展;而且研讨内容有所拓展和深化,显示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魅力和活力。这种逢五、逢十以纪念促进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表示纪念的作法得以推广,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几次青年学术讨论会、地区学术讨论会,使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出现一个又一个热潮,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