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西学译词的文化转型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了脑为思维、记忆器官这一科学结论的严复,曾创造“脑学”一词,以作为表述人的意识活动的专名,其《原强》称:“且自脑学大明,莫不知形神相资,志气相动,有最盛之精神而后有最盛之智略。”但因为“心”主思维已经约定俗成,故“心理”一词成为表述人的意识活动的专名,得以广泛流传。不过,这里的“心”已不是指心脏这个器官,而是指记忆、思维等意识活动与功能。
二、几何
在今日的汉语系统中,“几何”已成为数学专用词,是“几何学”的约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是耳熟能详的中学数学科目。然而,“几何”一词从古代到近古及近代,有一个不简单的转化过程。
“几何”本是汉语古典词,义项有三:其一,多少、若干,用于询问数量或时间,如《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少,尔居徒几何?”《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获几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刘献廷《广阳杂记》:“家私几何?”其二,无多时、所剩无几,如《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汉书·五行志》:“民生几何”,注:“几何,言无多时也。”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其三,问当何时,如《国语·楚语下》:“其为宝也,几何矣?”解:“几何世也。”《汉书·五行志》:“赵孟曰:其几何?”注:“师古曰,言当几时也。”总括言之,“几何”在古典汉语中是作为疑问数词使用的。
“几何”变为数学术语,出于利玛窦的改造。几何学是公元前三、四世纪间活动于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前330-前275)创立的,探讨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空间性问题。欧氏几何曾译为阿拉伯文,继有拉丁文及多种文字译本,据元代《秘书监志》载,早在13世纪,欧氏几何就传入中国,但湮没于元朝宫廷藏书里,罕为人知《徐光启著译集·后记》()。利玛窦青少年时代研习过欧几里得原著,在罗马神学院又由德籍耶稣会士、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1537—1612)亲授其评注的数学名著《原本》(Elements)。《原本》共15卷,以欧氏几何学为本,综合西方古代几何学研究成果,是一部高度公理化的著作,正可弥补中国古典数学缺乏公理化的不足。利玛窦居韶州时,教授儒士瞿太素西方数学时,曾与瞿太素合译《原本》第1卷。居南京时,又请张养默助译,因难译而未成。1601年定居北京后,利氏与时任京官的徐光启多有交游,徐推荐蒋姓举人助译,蒋学识、才力均不足,译事未果。1606年秋,徐光启亲自与利氏合译,每天下午三、四时,徐赴利宅,利口授,徐笔录,每一名词术语反复琢磨“尔日推敲再四”,(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次年春译成前6卷,1608年刊刻,书名《几何原本》。此为“几何”成为数学术语之始。
按照欧几里德及克拉维乌斯原著的含义,这本书的书名可意译为“测地学”,因为该学科是从古埃及测量土地的经验上升而成的一门演绎科学,但利、徐没有将书名译作实用技术性的“测地学”,而借用“数未定而设问”的“几何”一词以名之,颇能点化欧几里德探讨空间关系学说的抽象性质。而从利玛窦为该书写的导论《译几何原本引》可以得见,他是了解汉字词“几何”的古典义和通用义的,该文说:
几何家者,专察物之分限者也,其分者若截以为数,则显物几何众也;若完以为度,则指物几何大也2(第298页)。
这后面的两处“几何”,意谓多少、若干,与中国古典义和通用义无异。他还列举历法、天文、建筑、机械、地理等各门学科的实例,证明万事万物均存在形状、大小、长短、远近关系,也即存在“几何”问题,故“大2道小道,无不借几何之论,以成其业”(第299页)。同文还出现“几何家”、“几何之学”等等用例,这样,利玛窦便把中国士人常用的汉语疑问数词“几何”,改造成为一个表示物体形状、大小、位置间互相关系的数学术语。而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将该书的主旨概括为: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2(第303页)。
此说也深得几何学之精义。
作为研究事物形状、大小、位置间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中国古代并无专名,清人梅文鼎(1633—1721)所编《历算全书》(1723年刊行)称之“度学”,近人严复(1853—1921)曾尝试称之“形学”,他在《穆勒名学》按语中说:“盖呼威理所主,谓理如形学公论之所标者,根于人心所同然。”应当说,梅文鼎以“度学”、严复以“形学”意译探讨事物形状及空间关系的学问,还是把握了真 的,但此前已有“几何学”专名,故“度学”、“形学”未能推广使用。而自《几何原本》前6卷于明末问世以后“几何”、“几何学”名目逐,渐普及开来,清人以“几何”命名的数学专著多种,如耶稣会士艾儒略撰《几何要法》、清初杜知耕摘编《几何原本》而成《几何论约》等等。康熙帝还令人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供其研习。晚清时,英国来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1815—1887)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1813—1884)译出《几何原本》后9卷,距利、徐译前6卷200年后,中国方有《几何原本》全本。近代新学制确立后,中学必修科目数学分列代数、几何,作为数学术语的“几何”更家喻户晓,而今之中学的几何学,基本内容及文字表述,大体不出《几何原本》范围,“几何体”、“几何公理”、“几何级数”、“几何中项”成为中学生数学作业里须臾不离的用语。当然,今人也继续将“几何”作疑问数词用于口语和文字之中,如讲到不值钱时,便说“不值几何”;读到曹孟德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名句时,难免心弦拨动,慨叹光阴易逝,生命苦短,这时大约不至于将此“几何”误为数学术语彼“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