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7 00:00 来源:第40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朱英 查看:
二是从承担的课题和研究成果看,高校学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国内外横向课题的数目最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成果则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不少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新领域、新课题的开拓,大多也是高校中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辛勤努力的结果。这种情况在近10年来表现尤为突出例如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中国近(现)代化研究的开辟、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开展,最初主要都是源于高校研究者的推动,出版了一批相关的成果,并在研究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高校形成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中心。这些新领域、新课题的开拓,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四是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主力军。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日益改善,研究人员待遇提高,再加上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推行科研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必将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越来越多地吸引非高校的杰出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
但是,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目前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高校的研究工作比较封闭,相互之间一般都是各自为战,很少有计划地协同从事重大项目的研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群体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宝贵学术资源的浪费。另外,在中国近代史的有些研究领域中,高校的研究状况还明显落后于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例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在政治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许多研究领域中,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资料的积累方面,许多高校也明显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因此,高校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中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占据更突出的地位,还需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
七、“十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的重点研究领域
“十五”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会随着学术研究自身的积累进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朝着基础研究与“应用型”研究同时并进,但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趋向发展。所谓“应用型”研究,并非是研究现实问题,仍是探讨中国近代的历史,但具体研究的内容却是与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和课题,能够为现实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十五”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审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以往研究较少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应组织相关学者协同开展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应围绕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通过产出严谨求实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达到既能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又能为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基于上述,“十五”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中国近代史的宏观论述。在本研究领域中,一方面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综合研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展开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及革命与改良等影响整个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考察。
(二)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专题研究。鉴于以往的政治史研究过多地集中于政治事件和人物的状况,“九五”期间应着重开展过去研究较薄弱的一些重要专题,包括近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宪政制度、文官制度等;同时,对那些对中国政治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也需要作出新的探讨。
(三)加强近代民间社团研究。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在当代社会中,民间社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与作用。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开始对清末民初的一部分经济社团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远未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对其他许多类型的民间社团的研究也尚未起步。因此,应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近代各类民间社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不乏现实意义。
(四)拓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视野。应加强对近代中外民间经济交往方式发展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对近代企业制度、公司制度、经营管理方式的发展演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讨;近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则是需要着力考察和研究的新课题;对近代手工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也还应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综合论述
(五)丰富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内容。近代是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外文化交融的研究应伸延至中下层社会,考察近代市民文化的特点、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对过去涉及较少但在中外文化交融进程中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各种机构和社会群体,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宗教问题也不应回避。此外还有在近代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区域文化等,都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六)增强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力度。对近代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研究,西方学者已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国内学者在90年代初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若干相关的著作。但从总体上看,史学界对近代乡村社会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有些具体问题尚属较少论及的空白点,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