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考察中国人对外来侵略的反应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本文无力作全面论述,仅只就

  当然,从讲画的实践来说,又确实是从器物层次开始的;因为反侵略战争既然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发端,那么中国近代化以国防现代化迈开第一步也就是顺理成章。洋务运动初步的重点是军事工业,而且在历史上曾被称之为自强新政。据美国学者杭廷顿考察,这乃是许多落后的传统君主国的共同特点,而国防近代化必然要导致鼓励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扩大交通运输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改革陈旧风习,促进公共卫生等等。器物文明的革新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它不可能脱离制度、心性文明的相应配套革新;在任何国家,单纯追求器物文明的革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洋务运动虽然不是历史上固有的名词,但它确实是一种社会运动,尽管在广度上与深度上都很有限制。军事工业的建立首先带动了原料(铁)与能源(煤)工业的兴起,继而又带动了交通运输、邮传电讯以及其它工商企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掌握科技知识以及管理现代企业的人才,这又必然要促使教育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变革与发展。所以,至少在上海等通商口岸,风气已经率先逐步开化。1880年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并且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傅兰雅对西学东渐之势估计未免过高,但“必依中国之法以学”的说法则大体符合洋务新政决策层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以“中体西用”为前提,“否则弃而不取”。甲午战前的洋务新政,无论是“求强”抑或“求富”,主要还是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在制度与心性层次方面的革新则是枝节与零碎的。

  较早看出并指出洋务新政的局限与失误的有识者是郑观应。他于1884年在《南游日记》中说过:“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这已经是对于“中体西用”论者的公开挑战。及至经过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新政的内在弱点充分暴露,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的批判便更加激烈与深刻。1895年7、8月间,谭嗣同在《报贝元征书》中,从哲学高度把长期被颠倒了的道器、体用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论证了器为体而道为用,“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因此,他认为道器不可分离,器变道亦不能不变,中国有道外国亦有道。他深知“中体西用”论者最大的顾虑是怕被西方文明同化,即人们常爱说的“变夷”,所以又痛切陈述:“语曰:‘知己知彼’,先必求己之有可重,而后可以轻人。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何尝有一毫所谓‘夏’者,即求并列于夷狄,犹不可得,遑言变夷者?”(《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390—391页。)“夷夏之辨”本来是产生于中国文化高于四邻国家的优越感,现在落后到难以自立于世界各国之林,连并列于“夷狄”的资格都没有,还大谈什么“变夷”之不可,岂不是可笑到了极点吗?

  因此,维新派便越过洋务新政“求强”、“求富”的藩篱,正式提出全面变法的政治主张,从而把救亡图存的讲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康有为向皇帝进言:“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盖开创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言率由而外变相迫,必至不守不成,言无为而诸国交争,必至四分五裂。”(《公车上书记》。)这是以更为儒雅委婉的语言表达了谭嗣同的思想,驳斥了“变夏从夷”的迂腐成见。他们比较冷静、客观、准确地把握了国际局势的变化,并且把世情与国情结合起来提出器物、制度、心性联为一体的全面变法主张。这里所说的制度主要还只限于体制,并非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但既然是追求经济政治、文教体制的全面变革,那么从逻辑推论来说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就是必将导致的结果。

  有些论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诚然,戊戌维新要变的法确实是各种制度(体制),包括与此相应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康有为撰写的指导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著作即以《孔子改制考》为书名,把孔子捧为改制素王、教主;而顽固派叶德辉等攻击维新派,焦点亦在于“康有为之徒,煽惑人心,欲立民主,欲改时制,乃托于无凭无据之公羊家言,以遂其附合党会之私智。”(叶德辉:《輶轩今语评》,《翼教丛编》卷四,第六页。)1897年初,康有为奉诏上疏“统筹全局”,阐明变法全盘部署,强调“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疏中所陈明治维新要义有三,第三条(关键的一条)即为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并具体建议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实际上就是规划改革中央一级的政治体制。这与此前他所编的《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的思路是一致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