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李喜所 查看:
国粹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交相辉映的四大思想流派之一。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有强烈"反满"要求的国粹派;其基本手段是"保存国粹"、"复兴古学",唤起人们爱国和反清革命的激情;其客观作用既有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积极的一面,也有传播封建毒素的消极的一面。本文以《国粹学报》为主要资料,考察这股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三民主义、西学、中学的关系,并作出简略的历史评判。
一
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思想根源。从政治角度看,它是反清革命兴起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保护下的傀儡。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则为虎作伥,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一切仰"主子"鼻息行事。"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陈天华集》第56页)亡国灭种的惨祸敲动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一切不愿意亡国的人们都站在了清王朝的对立面,反清革命的漫天烽火燃遍了全国,清政府已处在了全民的包围之中。但革命怎样才能成功,中国怎样才能达到民族独立、繁荣富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党派,甚至同一党派中的不同派别都纷纷提出了各种主张。国粹派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在1905年前后打出了"保存国粹"的旗号,强调只有提倡国粹,革命才能成功,独立民主之花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放。国粹派认为国粹是一国的精神支柱,"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第7期)他们还认为国粹的盛衰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国粹兴则国家兴,国粹衰则国家衰,"国粹亡则其国亡","学界之关系于国界","国界之兴亡于学界".(《国粹学报》第1期)他们举例称:"昔西欧肇迹于古学复兴之年,日本振兴于国粹保存之伦".(《国粹学报》第26期)意大利的复兴,在于倡古学;埃及的亡国则由于"国粹毁":俄国灭波兰,英国灭印度,都是首先变乱其语言文字,摧毁其千年古学。而希腊的由盛到衰,也是由于"国粹绝".章太炎明确指出:"国粹尽亡,不知有百年以前事,人与犬马当何异哉?人无自觉,即为他人陵轹,无以自生;民族无自觉,即为他民族陵轹,无以自存。"(《民报》第20期)国粹派还研究了中国的历史,认为中国是"宇宙开化之先","五洲文明之祖",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炳然如日星","虽其间中更衰乱,或至熄灭,然而二三儒生抱持保守,卒使熄而复明,灭而更炽,故自三代至今日,虽亡国者以数十计,而天下固未尝亡也。"(《国粹学报》第1期)。因此,他们的结论是:"欲谋保国,必先保学","夫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正是鉴于这种认识,国粹派全力以赴,掀起了颇具规模的宣传活动。邓实、刘师培、黄侃等人奋臂而起,创办《国粹学报》,"摅怀旧之蓄念,发潜德之幽光,当沧海之横流,妣前修而独立".黄节在给《国粹学报》作序中欣喜地预言:国粹发扬光大之时,就是中国独立富强之日,"雄鸡鸣而天地白,晓钟动而魂梦苏。"他们还办神州国光社,出版国粹丛书、国粹文学丛书,发行各种讲义和教科书,同时组织了国学保存会和国学振起社,建立了国粹学堂和藏书楼,而且一年一集会,三年一庆典,在黄埔江畔吟诗作句,在日本东京集会演说,大张旗鼓地宣传保存国粹。在国粹派这样的大力鼓动下,国粹主义迅速弥漫于当时的思想界,成为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