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5)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国粹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交相辉映的四大思想流派之一。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

  再看他们对儒学的推崇。国粹派认为儒学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客观实际,它既统一了诸家学问,又包含了各派学说。他们说,春秋时期老、孔、墨三家,"巍然为神州学术之三大宗主",但最后都统一于儒学,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其原因是:"中国之地理便于农,而儒重农;中国之风俗原于文,而儒重文;中国之政体本于宗法,而儒重君父",于是"天下乃彬彬然号称太平矣".(《国粹学报》第3期)这种解释虽然并不绝对准确,但反映了国粹派要尊儒学为国学的政治目的。他们甚至称"舍儒以外无所谓学问,舍六经以外无所谓诗书".(同上)邓实把"六经"吹得更高,称天地不能讲话,六经就是代天地而言,"六经者,圣人之言,实天地之心也,无六经则圣人之言不可见,即天地之心亦无由见矣".还说什么凡是努力宣传六经者,就能长命百岁,这是老天"施神明之寿以绵衍圣人之绪于不坠。"(《国粹学报》第55期)邓实还考察了历代王朝在实施儒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归纳了儒学发扬光大的主客观条件。刘师培、黄侃、黄节等人也利用《国粹学报》,不遗余力地宣传儒学,表彰儒生。如果说《国粹学报》以发扬国粹为中心,那么其首要任务就是宣传儒学。(当然,究竟如何评价孔丘和儒学,这是需要长期而认真研究的学术问题,本文无力涉及。)但国粹派如此大量地宣传孔丘和儒学,说明他们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是小心的批评,大胆的肯定。

  国粹主义对西学肯定旗号下的基本否定,以及对中学基本肯定之外的一定的否定,都是服从于其政治向往的。国粹派要实现反清革命,不可能去否定孙中山等人反清的基本的思想指导即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学说,二者在政治上的统一战线必然导致思想理论上的暂时统一,国粹派当然不会公开抨击西方文化。但国粹主义的思想政治指导和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是排斥的,国粹派在宣扬国粹的过程中不可能不采取巧妙的方式,如在批判"欧化主义"过程中否定西方文化在反清斗争中的作用。同样,对于孔子和儒家文化,国粹派要反清即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自然不满儒学为皇帝服务的一面,所以,在反对所谓的"伪儒学"的招牌下加以抨击;然而他们弘扬的国粹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于是又在保卫和发扬"真儒学"的口号下大肆颂扬。这使国粹主义思潮表面上面面俱到,不偏不倚,实质上是反清革命制约下的古代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选择的再现。

  四

  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兴起后,在五四时期仍有相当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新儒学派也对保存国粹、复兴儒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其间,虽然由于政治背景的限制,倡导者的文化素质的不同以及对国粹的理解的差异,各个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就不尽一致,但其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粹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即如何使古代的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气质,变为指导中国进步的思想武器。其思想指导是美好而富有爱国激情的,其客观效果则有好有坏,五四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甚至对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而言,也明显地具有二重性。

  武昌起义前,首要的任务是"革命排满",推翻清廷,实现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国粹派利用"复兴古学",唤起人们反清的"爱国热肠",自然和孙中山等革命派携手出击,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武昌起义后,主要问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孙中山"建立民国"的民权主义变为现实,国粹派对此并不积极,一度成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反对派,这显然不利于民主共和而容易被袁世凯所利用,其客观作用是消极的。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指导,国粹主义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阐发汉族优秀文化,有助于激发和提高人们的民族感情和对清王朝满族贵族统治的仇恨,但大汉族主义的宣传却影响了民族团结;而且,20世纪初年发动的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试图利用古典的还没有近代化的国粹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自然是不科学的,势必影响资本主义新文化的传播。总之,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瑕瑜互见,是特定的中国社会产生的一种矛盾集合体。

  【资料来源:《理论与现代化》1991年第11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