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2)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国粹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交相辉映的四大思想流派之一。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任何一种新的学说,"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页)国粹主义可以借鉴的思想材料,即思想源渊,是明末清初地主阶级反满派"反满"的民族主义思想。这可从两方面来证明:

  首先,国粹派奉明末清初的反清志士为典范,反复宣传这些人的思想学说。他们认为要"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民报》第6期)必须采用顾炎武、王船山的传统做法。顾炎武反清的时候,手中无兵力,就到处去访那古碑古帖,以传示后人,激发了人们爱国的热情。王船山虽然闭门读书,但他倡国粹,讲古学,唤起了人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国粹派领袖的章太炎曾明确指出,要使国粹深入人心,"舍宁人(顾炎武)之法无由!"(《民报》第8期)因此,国粹派一面不遗余力地宣传古代的思想文化,一面竭尽全力颂扬明末清初的反清志士。像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颜元、全祖望、李定国、吕留良、曾静、郑所南、张苍水等人,国粹派都全力推崇。翻开《国粹学报》,这些人的照片、传记,研究他们的论文,比比皆是,甚至连张苍水的坟墓,都拍了照片。同时还重新出版这些人的着作。尤其是顾、黄、王、颜,《国粹学报》从第15期开始,连刊其传记和介绍他们的思想政治学说。章太炎则以这些人的继承者自居,声称"上天以国粹付余!"他讲自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就是由于受了顾炎武、王船山的影响,读了蒋良骐的《东华录》,了解了曾静、吕留良的"文字狱","才奋然为浙东父老雪仇".他还明确表示其思想总离不开吕留良、全祖望、王船山、曾静的"旧域",其在自订年谱中说:"今之经学,渊源在顾宁人".(《太炎先生自订年谱》)可见顾炎武等人对国粹派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国粹派与顾炎武等人一样,把宣传"夷夏之防"、"华戎之变"作为提倡国粹的核心。顾炎武的政治思维是:中国历史上凡汉人当权,谓之国兴;夷族当权,谓之国亡;复兴中国,匹夫有责。这显然意在反清。国粹派十分欣赏这一论断,也认为"吾所谓革命者,非革命也,曰光复也,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民报》第8期)这里的光复种族就是要重建汉族政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国粹派把汉人建立的王朝说得一切皆好,把一切非汉人掌握的朝代说得一无是处,把满族贵族的统治视为奇耻大辱。认为李自成虽然"不好",毕竟还是汉人,明亡于清还不如败于李自成。国粹派同顾炎武等明遗老一样,对明朝的灭亡耿耿于怀。《国粹学报》登怀念朱元璋的文章,刊明朝文臣武将的画像,连篇累牍地发"明遗录",声称他们"所以崇拜遗民者。谓其感载旧君,耻臣新主也".(《国粹学报》第28期)他们还以顾炎武等为榜样,系统研究"夷夏之防"的理论和历史。其结论是,凡是这种理论发扬光大之时,"夷族"就不会入侵;反之,"夷族"就会入主中原。东汉、三国之后,由于"夷夏之防"理论的衰退,于是有"五胡乱华";宋末几乎无人倡导"夷夏之防",所以有元朝出现。从这种"规律"出发,国粹派认定清王朝即使已统治了200多年,只要他们大力宣传了"夷夏之防",发扬了国粹,其灭亡指日可待。国粹派在这里显然是宣传一种大汉族主义,带有损坏民族团结的毒素。其对历史的解释也是极不正确的。但在20世纪初年,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清朝统治者残酷地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卖国求荣,已激起人民的普遍不满,"反满"这个古老的口号已经和反帝反封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较明末清初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国粹派从明末清初的思想武库里重新搬出旨在"反满"的"夷夏之防"的理论,并按他们的政治要求注入了许多新内容,这就使保存国粹有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国粹主义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为许多人理解和接受,较广泛地传播开来。

  二

  在20世纪初年,如果说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是当时思想界的主流,那么国粹主义就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支流。二者的关系怎样?这可从国粹派对三民主义的态度反映出来。

  国粹派最注重的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他们把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通过宣传国粹来宣传民族主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宣传汉族的光荣历史和优秀文化以及历史上汉族人民反侵略的爱国精神去激发人们"保种"、"爱国",从而投入反清革命。他们十分形象地把宣传民族主义比作种庄稼,把国粹比作土壤、阳光、水份,只要土壤肥沃,阳光、水份充足,庄稼就"尉然以兴矣".章太炎曾明确讲过,谁要懂得了中国的历史,谁就会产生民族主义思想。"这个历史,是广义说的,其中可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只要精通了这三项,"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民报》第6期)于是,国粹派把历史作为拿手武器,大翻历史旧帐,激发人们对清朝的仇恨。他们总是打着古人的旗号,穿上古代的服装,古香古色地来演出反清革命的新场面。亲身经历过当时情景的鲁迅先生回忆说:在日本东京"有一部分人,则专意搜集明末遗民的着作,满人残暴的记录,钻在东京和其它的图书馆里,抄写出来,印了,输入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于是《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朱舜水集》、《张苍水集》都翻印了,还有《黄肖养回头》及其它单篇的着作".(《鲁迅全集》第1卷,第204一205页)国粹派的这种努力,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