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与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网 2016-02-19 09:27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作者:李吉奎 查看:

胡汉民不仅参与孙中山集团的决策,还一度代理大本营事务,所以,胡汉民深悉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动机与经过,并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

  在胡汉民研究中,论者很少提到他与黄埔军校的关系。在有关黄埔军校的论著中,人们也仅是知道胡氏曾任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作过一次题为《军人的必要及军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的讲话。总的说来,因为胡汉民没有担任黄埔军校的实际工作,他与军校的关系,便不像蒋介石、廖仲恺那样密不可分。但是,胡氏作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参与孙中山集团的决策,还一度代理大本营事务,所以,他便不免与军校有相当的关系。本文旨趣,是根据笔者所了解的资料,介绍一下胡氏与军校的关系,以补充以往相关研究之不足。

  (一)

  在孙中山集团中,有许多能文之士,举人出身而又曾留学日本的胡汉民,便是其中的巨擘。胡氏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秘书长一类的角色,军事非其所长。但在其早期革命生涯中,也曾参与或策划过多次反清起义,民初还担任过广东都督,然而,他本色仍然是书生。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后,有政治部一职,便是由胡汉民担任部长。在黄埔军校中政治部是按苏联军队的体制设置的,与中华革命党的政治部有所区别,但论其职能,恐怕是有近似之处。在孙中山的亲信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三人中,比较起来,还是胡氏有些军事阅历。不过,在黄埔军校成立的时候,军校(随后及校军、党军)的党代表却是选择了廖仲恺,而非胡汉民。孙中山为何作这种选择,实在值得探究。

  早在1923年11月26日孙中山主持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即决定设立“国民军军官学校”,以蒋介石为校长、陈翰誉为教练长,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推定廖仲恺筹备。其时蒋介石访俄未归,廖仲恺任广东省长。1924年2月8日,蒋主持军校筹备委员会首次会议,讨论招生等事宜,10日议决向各省区招生名额。是月23日,蒋递上辞呈后返里,擅离职守,校务筹备会议由廖仲恺主持。蒋之辞职,原因是:一,不满孙中山未与他商量即任用鲍罗廷;二,对他所作的访问苏俄的报告不不予置评,严重不满;三,对他未被选为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未能进入中执监委领导机构,深感不爽;四,担心滇桂军阀对他不利;五,与苏联军事顾问关系不洽。此外,可能还有经费无着,不赞成使用俄人提供经费等问题。公开的意见是:“现非有改革决心,国党皆陷绝望。若能公开整理财政,革除市侩垄断财权(注:指杨西岩拒发军校开办费),并促展(堂)汝(为)回,则彼可回其意”。[1]经过孙中山一再电催及包括胡汉民在内的各方催促,并满足了蒋介石的要求(如以邓泽如取代杨西岩任筹饷局局长,许崇智[汝为]任粤军总司令,稍后胡汉民[展堂]任广东省长),4月14日,他才偕许崇智动身返广州,26日入校视事。5月3日,孙中山特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9日,特派廖仲恺为驻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代表。6月16日,军校正式开学。对孙中山而言,军校领导人选,蒋廖配是最佳选择。廖仲恺为人随和,办事不分巨细,任劳任怨,事必躬亲。他经历孙文越飞谈判,军校款需,从一开始便是由他去筹措的。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办黄埔军校,用苏军模式,聘苏俄顾问,使苏俄金钱,而蒋介石在思想上却反对联俄,若矛盾激化,学校便无法办下去。孙于是找了一副甘草,让廖仲恺当党代表。根据当事人的评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三人对联俄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最后(为)反对这件事的是 汪先生,他简直坚决地表示以为共产党徒如果羼入本党,本党的生命定要危险,譬如西游记上所说,孙行者跳入猪精的腹内打跟斗,使金箍棒,猪精如何受得了!这个譬喻再精妙不过。廖先生对于这件事最赞成,他十分看重联俄,以为世界各国和中国都不能联络,我们在国际上正缺少朋友,现在俄国既诚心和我们联络,我们便不应该拒绝它的党徒。至于兄弟的主张,却介于汪廖两位先生之间。”[2]汪精卫变成“左派”,那是孙中山去世以后的事。就军校成立之初而言,廖仲恺无疑是当党代表的最合适人选,于此可见。何况,胡汉民的待人处事,他人也不无微词:“至于胡汉民,则确为一守正不阿、有为有守的君子。然胡氏器量亦极狭隘,恃才傲物,言语尖刻,绝无物与民胞的政治家风度。”[3]孙中山对自己的亲信知根知底,各用其所长,这就是胡汉民虽有军事阅历而还是任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的原因。

  (二)

  国民党一大以后,胡汉民驻上海,为上海执行部常务委员之一。1924年5月13日 ,孙中山派汪精卫、[4]胡汉民、邵元冲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胡讲授党义(三民主义)。当时孙中山患病不能工作,需要疗养医治,电召胡汉民回粤,任总参议,代理大本营事务。6月16日,孙中山一行赴黄埔,出席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在孙中山讲话之后,胡汉民代表孙中山宣读训词。汪精卫则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致祝词。训词后来成为军校校训、中华民国国歌。它的内容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5]从史料中未见载这件训词是由谁起草的,由于胡氏在军校讲党义,又由他代孙中山宣读,可以认为,训词反映了胡氏的思想,即使不是由他起草,也是经他润色的。

  从1924年夏天开始,国内局势发生明显变化,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加紧进行,与控制北京政权的直系难免一战,孙方与陈炯明方面的谈判一直未断,与商团的关系却愈来愈紧张。孙中山为应付时局,筹划政治方针,在7月11日成立中央政治委员会,以作辅助。该委员会以孙中山为主席,聘鲍罗廷为顾问,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瞿秋白、伍朝枢、邵元冲为委员。是日举行政治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等九人为军事委员会委员。14日,胡汉民对中执会提出并通过政委会对中执会之权限。胡氏此时在政、军两会均握大权,实为孙中山以下一人。

  在5月13日决定胡汉民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以后,胡氏对军校的政治教学曾起多大作用,蒋永敬著《胡汉民先生年谱》未见记载。《蒋介石年谱初稿》5月20日记称:“(该日)对军校第一期学生讲明在校须守校规,耐劳苦,务团结。”内称:“今天胡汉民先生所讲的话,正把本校这几天发生的弊病统统说出来了,至于军人的地位及其对于社会的责任,也都说得很明白透彻,你们各位统要仔细注意。”[6]这是蒋氏年谱中仅见的一条相关资料。胡氏这篇讲话,在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七篇中部分地保存了下来,题为《军人的必要及军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全篇文字不太长,在这里不妨详加引录,以概见胡氏的治军主张。

  胡氏说:“今天兄弟到校里来,看各位操练很有精神,非常欣慰。今天讲军人的必要及军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他认为,“中国现在军人横行,军人的不好达到极点,所以一般人都以为军人有不如无。这种怀疑并非社会本来感想如此,因为军人失掉本分成为变相,所以下这种批评。现在以军人为有枪阶级,以平民为无枪阶级,但是社会以平等为原则,如有阶级,障碍必因之而生。”

  胡氏继而讲到“社会为什么要有军人”的问题。他说:“因为社会上事情繁多,非一人所能独做,必分工而作,互相辅助。这是社会成立必要元素。比如山上有猛兽来侵犯,我们为生存起见,不得不设法对付。但是一个人不能整天到晚对抗,必定要别人来替代的,军人就从此成立。当原始社会的时候,已经有军人的必要。”他又说:“后来军人自家不好,有名无实,不但无益于社会,而且有害于社会,所以社会对于军人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