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与黄埔军校(3)

辛亥革命网 2016-02-19 09:27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作者:李吉奎 查看:

胡汉民不仅参与孙中山集团的决策,还一度代理大本营事务,所以,胡汉民深悉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动机与经过,并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

  还在孙中山病危之际,胡汉民即向廖仲恺、伍朝枢等人提出,他不宜再任代帅,应将大元帅府改为政府,采用委员制,共同负责。此议未被接受。及孙去世,胡又向谭延闿提出,谭要他暂时勉为其难。平定杨刘之后,从14日起,胡汉民主持大本营政治会议。后复连日会议,讨论设立国民政府等问题。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设置委员16人,常务委员5人,为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谭延闿。汪任国民政府主席,胡任外交部长,兼任代理政治委员会主席。3日成立军事委员会,设委员9人,汪任主席,胡为委员之一。同日改组广东省政府,胡辞省长职。汪掌握政、军权力,深受鲍罗廷顾问的支持。胡汉民未与闻组织人事决定,他实际已从国民党权力中心淡出。有关军校的形式上的活动,他还是参加的。例如,7月1日,军校举行第三期学生开学式,他与蒋、汪、廖等出席,并冒暑演说。11日,军校开设政治班,胡汉民与汪精卫、廖仲恺、甘乃光等受聘为教官。

  在广州,当国民党的外部压力减轻之后,内部矛盾却严重了起来。8月20日,国民党重镇廖仲恺被歹徒刺杀,演成“廖案”,追查“廖案”嫌疑人胡毅生(汉民之堂弟),牵连及胡汉民。25日早上5点钟,有黄埔军人借名捉胡毅生,闯入胡汉民宅。胡退入邻居,后经陈璧君(汪夫人)电话询蒋介石,久而久之,蒋派侍卫长王世和持通行证见胡,并将蒋之一函交胡,内谓:“此事与先生无涉,仅毅生有嫌疑,故派人搜捕”云云。胡氏断言:“可知早上来搜检的黄埔军人,是奉介石的命令的了。”[13]随后胡氏转到蒋宅,即送往黄埔军校, 陈璧 君陪了两天。胡汉民帮助孙中山办起来的黄埔军校,居然成为拘禁自己的地方,潮起潮落,清夜寻思,定然感慨系之!胡氏直至9月15日始回广州。据胡氏记述,“我移住黄埔后,何应钦知道我家遭劫,便把为首冲进我家里的人,查明枪决了。起出的赃物,仍旧还了淑子(胡妻)。介石表示:那天搜捕我,原是王懋功的事,与他无关。王懋功当时是卫戍司令部的参谋长,卫戍司令是介石。”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及鲍罗廷均欲“排胡”(“除胡”),但后来蒋介石称廖案发生的时候,他实在救了胡的命;若胡不住在黄埔,早发生意外了。这是1931年2月28日晚上,在南京总司令部蒋介石拘禁胡汉民时说的,胡蒋第二次合作告终,胡当然不相信这番话。

  1925年9月22日 ,被剥夺了权力的胡汉民离开广东赴苏联考察。翌年4月底,返抵广州。5月赴上海,从事著述,一时尚无意回到政治生活中去。尽管他身在局外,但是他是二届中央执委会常务委员,仍为各方所瞩望。

  (三)

  1926年7月,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至9月7日,克汉阳、汉口,围武昌。10日,胡汉民长函致蒋氏,祝贺军事顺利开展,并分析敌方形势及其内部矛盾。函中有所谓“犹忆前年兄在黄埔军校训话,有‘两年之后克定武汉,三年之后统一中国’之语,兄可谓能自践其言者。”这封信,实际是向蒋氏表态,他有意从事政治活动,重新与蒋氏合作。蒋氏自然心领神会:胡来函而不赴武汉,未来取予在我。

  1927年3月,上海南京相继克复。上年11月,国民政府已从广州迁武汉办公。经过“四一二”反共政变后,蒋介石与胡汉民连结一气,与武汉政府对抗,于4月18日 建都南京,胡入宁主持党政(任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进行清党。同年8月,随蒋介石退出南京,至1928年9月始返宁,旋任立法院长,参与建立训政制度,迄1931年2月底被蒋软禁。

  胡汉民在1927年至1930年间,曾不断发表讲话,盛赞黄埔军校和它的精神。1927年5月10日,他在东路总指挥部特别党部成立大会上作《军人要懂政治》的演讲,以为“军人应该充分的懂政治,有主义,才能够达到保国卫民的目的;才能够领导民众,做民众革命的先锋队。三年前,总理在黄埔军官学校中,常常直接讲给军人听,使军人知道为主义而革命,提高军人的政治知识,然后我们才有今日,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14]12天以后,1927年5月22日,他又出席黄埔同学会改组委员会成立会,讲“以亲爱精诚的精神巩固我们党的基础”,他说:“黄埔学校开办的情形,校务进行的情形,兄弟都很熟习。中国这两年,‘黄埔学生’四个字,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尤其是在我国革命史上,有这四个字,觉得非常光荣。黄埔学生在中国革命史上,何以能有这样重大的意义的呢?就因为黄埔学校的校长,党代表,各同学,大家一般的能够实行总理的主义,本着总理革命的精神去做,所以才有这个结果的。黄埔学校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同学会。刚才听见主席报告,我们晓得这各同学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样,现在已变成怎么样,确有改组的必要了。”他在讲了一大堆与CP的斗争史后,要求军校同学老师之间,要赶紧回复从前在学校里所有的一种感情,就是要“亲爱精诚”,“实行总理所订的校训,认真团结起来,巩固我们的党团”。又表示:“我们黄埔同学中,已有多少先烈牺牲掉了。留下我们后死的若干人,应该怎样的努力才能够对得起先烈诸同志。从前有人叫我们不讲感情,但是我们黄埔同学,生就的是最亲爱,最富感情的。对于目前的同学感情固重,对于已死的同学感情尤重。”“以我们情同生死,义重如山的同学,今后团体的联合,是何等的巩固!还会教任何的人,分拆开来吗?”[15]这个时候,是胡汉民入宁不久,积极进行“清党”的日子,除了为“清党”进行宣传外,便是与蒋重新合作之始,大谈黄埔军校的成就,自然也含有博取蒋介石欢心的意图在内。

  胡汉民还反对解散孙文主义学会。1927年6月6日在中央党部第二次总理纪念周报告词中,讲“要有统一的精神表示党是处于最高地位”的旨趣,里边说:“某同志在黄埔同学会里曾经演说过:‘现在有些打倒某某的口号,实在是极无聊的!甚至于有些十分为党的同志,也在口号里被人打倒,真怪极了!譬如孙文主义学会,是研究总理主义的团体,即令内容有所不合,加以改组好了,何能说打倒呢?’我们现在既然明白这一层,我们以后便不能容这种口号再发见了。”在这里,胡汉民是有点昧于形势了。由于孙文主义学会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斗得不可开交,1926年4月7日,军校发布《取消党内外小组织校令》,限“自本公布之日起,除本校特别党部各级组织应由党部加意工作外,其余各种组织着即一律自行取消。”10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通电宣布解散。16日,蒋介石与孙文主义学会干部谈取消学会事,至21日该学会也发布自动解散宣言。当时胡汉民尚未返抵广州(抵穗是4月29日)。解散两会是根据蒋介石命令行事的,一年以后胡氏翻出来讲,或许是想恢复孙文主义学会,不过时移势易,已有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并未研究孙中山的主义与理论,而是为了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作斗争而设的孙文主义学会,也就不必恢复了。

  1927年6月15日 ,胡汉民在金陵大学对学生演说,题目是《革命与青年之求学》。针对当时青年学生求学之心淡薄,而孙中山生前在广东大学又讲过“应该学革命,革命以外,没有学问”的言论,胡汉民对学生指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成立时也说过:“革命的基础,在求高深的学问。”他认为这两句话是不矛盾的,是相反相成的。为什么说后一句话呢?胡氏认为,“这因为黄埔学生并不是泛泛的青年,而已经是革命化的,对于革命事业已下定了决心,对于自己的一切已准备牺牲的。但是革命的全部事业,不单在破坏;应该一面破坏,一面建设,才是真正的革命,才是彻底的革命。”1928年10月29日 ,胡氏又对中央大学学生讲话,讲“革命与求学”的问题,他再次阐述孙中山在黄埔军校讲“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深远意义。

  对文学生讲话,提出“求学”要求高深的学问。1929年3月16日,胡氏在中央军校开学典礼上对武学生训话,则提出“军校学生的使命”。他在训话中完全同意蒋介石在会上提出的两个观点:“把进军校、做军人的宗旨和一个革命军人应具的精神与人格都赶紧认识清楚”,与“我们武学堂比不得文学堂,不能讲自由平等”。胡氏认为:“我们回想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总理要在广州成立黄埔军校,是为的什么?为的本党当了那时,已急于要完成军事时期的革命工作,不能不赶紧造成一种革命的武力,足以扫除革命的障碍。果然,军校成立以后,一班一班的同学,造就出来,前仆后继地走上前线,奋勇牺牲,打倒军阀,数年之间,乃实现了今日全国的训政,达到总理创办军校的初衷,不负校长与各官长的希望与教导,而得到现在的光荣。”他对中央军校教育,认为“当然就是‘学校军队化’的模范,而诸位也就要立志去做全国青年同志的模范。诸位能不忽略了这种模范的地位与精神,然后才能尽诸位应尽的责任,才能不负总理当年创办黄埔军校的遗志。今天诸位正式始业,兄弟敬以此言为赠。”[16]1930年3月,国民党召开全国训练会议,这是为训政需要,该党新成立了训练部。胡氏在会上演说,从军事训练讲到党的方面,又提到黄埔军校,他说:“本党自创设黄埔军校以来,注重党与军队的联合训练,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试看那些没有受过党的军事训练的军队,如从前杨希闵、刘震寰等所部,虽枪支弹药都足,仍不能作战。杨希闵发个命令,照理各级军官都应奉行惟谨,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各级军官,如师长、旅长之类,都拿杨希闵的命令来分别研究,这还成何军队,还有何战斗力;不但军队为然,一切团体,若将训练的与不训练的一比,其间相差真不可以道里计。”他还说,目前党员与党部本身都欠训练,“党部变成衙门,人民早望望然去之,还训什么政!”[17]真是一针见血。这是历史的铁律:“盗憎主人,民恶其上”。警告自警告,衙门自衙门,当人民视灾官如瘟疫时,衙门也就垮台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