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的“洪门民族主义”论说(4)

辛亥革命网 2017-07-13 16:41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作者:李恭忠 查看: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话语,“洪门民族主义”如何产生、定型并确立其地位?这一过程跟当时“民族”概念、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有何关联?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梳理分析。

  在平山周那里,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具体包括红帮和青帮)都属于反清复明的政治组织:“白莲会诸派,均附托于宗教,犹不免暗昧之习。及三合、哥老会之起,盖仅袭宗教仪式,其目的始纯然为政治思想,而为完全之秘密社会矣。”他依样叙述天地会的起源传说,并且跟斯丹顿一样,判断天地会创立于康熙十三年。关于三合会的历次反政府活动,平山周同样沿袭斯丹顿书中的内容,然后添入1898年广西李立亭、洪振年起事,以及1900年广东郑士良与兴中会首领孙逸仙合谋举事的内容,且认为三合会的宗旨“始不过反清复明,自孙逸仙变化其思想,至易而为近世之革命党”。斯丹顿没有涉及哥老会,平山周则予以详细介绍。他提出哥老会创立于乾隆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大盛,具体包括红帮和青帮,但不包括黑、白帮;哥老会“皆以赌博盗劫为业”,“然其本旨则在复仇,其理想则为侠义”,“不害良民,惟袭劫不义之豪富与不正之官吏”,“宗旨与三合会无异,亦不过反清复明而已”。

  平山周该书汇集了此前中西方人士关于中国秘密社会的大量信息,这让革命派眼前为之一亮。章炳麟高度评价该书对于开展会党工作的参考价值:“会党各为部伍,符号仪式,所在互异,其人往往不相闻知。今欲集合会党,非直因成法利导之也,又将参而伍之,去其泰甚,补其缺遗。不有是书,将何以遍照哉!”宋教仁也有类似的感觉:“异哉!读支那历史,自秦汉以降,上下二千年间,革命之事,殆居十(之)三四,盖未尝不与秘密结社有因果关系也。”

  平山周该书信息丰富,却没有讲清楚天地会、三合会的“反清复明”究竟是什么性质。章炳麟和宋教仁为该书中文版所作的序言弥补了这一欠缺,刚好与平山周的正文互为呼应。章炳麟拈出平山周关于天地会与白莲教性质有别的观点,并且清楚地点明天地会、哥老会的种族斗争宗旨:元末白莲教“兼为种族”,天地会、哥老会则摆脱宗教宗旨,“专务攘除胡貉,而与宗教分离……值穷饥则恒心少,起为盗贼,尤可原也。又乃诈伪接构,自相残杀,其行义又不逮白莲”。为了彰明天地会的种族斗争精神,章炳麟还不忘提及郑成功:“是时郑成功在台湾,闽海之滨,声气相应,熊开元、汝应元皆以明室遗臣祝发入道,故天地会自福建来,其后乃有哥老、三合。”章炳麟与陶成章熟识,又是刊印《教会源流考》的当事人,他显然读过陶成章该文。他这篇序文采择《教会源流考》的视角和观点,同时接过斯丹顿、平山周的话头,将东西方的洪门论说连接起来。宋教仁的序言同样着眼于“洪门民族主义”的阐发:

  明遗老逸民,思攘夷大义为虏埋没,则相与结合诸党会,冀存微旨,以收功将来,是三合、哥老之名所以始。厥后初作难,发于台湾,川湖陕扬导之,太平洪氏用集大成,光复之声果不泯坠也。盖革命事重大,非预为酝酿,郁积久之,不克自发抒者。而攘夷大义,非徒外铄,尤需有所载之以为播殖也。

  与欧榘甲、陶成章和章炳麟不同,宋教仁的表述跟孙中山更加接近,不谈郑成功,仅称天地会由明朝遗老逸民创立,着重指出秘密结社在承载和传播种族革命思想方面的贡献。

  中文版《中国秘密社会史》一书在中国产生了持续影响。该书白莲会、三合会两章,以及哥老会一章的部分内容,曾经以《中国秘密会党记》为题,刊载于1912年4月1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作者署名为“古研氏”,正文前亦有桃源逸士(即宋教仁)撰写的序言。该书出版两个月后,即为上海青帮头目应夔丞征引,后者为成立中华国民共进会,呈文沪军都督陈其美,其中提及平山周该书的内容:

  前清时代,有所谓秘密结社,其团体甚大,结会甚坚,昭昭在人耳目者,当以青洪帮及公口为最。盖其创始之时,抱纯一之旨,反对异族,光复汉家……虽无革命之新名词,实为排满之真种子。读日人平山周氏所著《中国秘密社会史》,虽语焉不详,其略尝闻之矣。

  1917年,徐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清稗类钞》,其中《会党类》的绝大部分内容,比如关于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以及龙华会、兴中会、同盟会等清末革命团体,均袭自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客观上将平山周该书的内容进一步传播开来。至1927年7月,平山周该书已经在商务印书馆印行第6版。1934年8月,商务印书馆又出版该书的“国难后第一版”,并将它纳入《史地小丛书》之列。罗尔纲为该书撰写书评,称赞它“到今天还是一部重要而新鲜的著作”,“尤其是关于洪门三章,却是一部最可宝贵的史料”。

  五、“洪门民族主义”的定型

  进入民国以后,“洪门民族主义”在孙中山那里得到集大成式的表述。他虚化具体史事层面的叙述,既撇开陶成章以来关于白莲教的拉扯,又抛开欧榘甲以来关于郑成功始创天地会的说法;他仅将天地会的创立背景设定为明末清初的抗清运动,将天地会创立者设定为明朝遗民,而将叙述重心设定为天地会的宗旨和功能——保存和传播民族主义。由此,洪门、“反清复明”与“中国的民族主义”或者“民族主义根苗”之间被清楚地画上等号,民族抗争被视为天地会固有的政治“基因”,“民族主义”俨然成为天地会的基本诉求和悠久传统。

  早在1911年底,孙中山返国途中接受巴黎日报记者采访,即提到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性质以及会党与革命的关系:

  此次革命主因,须于民间不平之点求之。满洲入关,屠杀残酷,其恨盖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也。加以满人皆享特权,遂至懒不事事,精神形体两不发达,至今皆成废弃。民间以种恨之深,秘密结社极多,专以灭清复明为惟一之目的。近二十年,革党始起,而与各种秘密结社连合,其力乃横决而不可当。

  1919年,孙中山出版《有志竟成》一书,明确宣称:

  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借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也。然其事必当极为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民族主义”系列演讲,再次明确提到:

  康熙末年以后,明朝遗民逐渐消灭,当中一派是富有民族思想的人,觉得大事去矣,再没有能力可以和满洲抵抗,就观察社会情形,想出方法来结合会党……那些有思想的人,知道了不能专靠文人去维持民族主义,便对于下流社会和江湖上无家可归的人,收罗起来,结成团体,把民族主义放到那种团体内去生存……所以满洲二百多年以来,无论是怎样专制,因为有这些会党口头的遗传,还可以保存中国的民族主义。

  至此,“洪门民族主义”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洪门民族主义”在民国初期的定型过程,也伴随着跟会党告别的意图。在“后革命”时代,此前出于破坏目的、曾经跟秘密结社有过密切联系的新政权的掌握者(不管是革命派还是其他派别),此时出于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有必要跟秘密结社“切割”。值得注意的是,与早前动员秘密结社一样,此时他们用来跟秘密结社“切割”的理论工具,仍然是“洪门民族主义”。

  1911年12月,曾经重用过会党头目的江西都督马毓宝,发布解散洪江、哥老、三点等会党的布告:

  现在汉族光复,响应者已十有八省,凡属军民,皆我同族……嗣后同胞各界,务须破除党见,和衷共济。所有前项各会,应刻日一律解散,并将票布自行销毁,不得稍有私藏。自布告之后,倘再有私立党会、散卖票布情事,则是不明大义,甘为匪人,一经本府查出,定以军法从事,与受同科,决不宽纵。凛之!慎之!切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