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方志百科全书》
时间:2024-07-19 14:18 来源:辞书耕樵 作者:王樵裕
我参与《方志百科全书》的编纂,与我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的同事周小平有关。我印象中的周小平是很努力工作、很关心同事的一位女同志,为人谦和,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得体。我负责知识出版社时,她曾带她先生朱佳木为一本书稿事来见我,因她没有介绍朱佳木的背景,我不知道佳木曾任陈云、胡乔木的秘书。书稿名为“中国一日”,介绍每天发生在中国的大事,文字和选材都很好,征订印数也不错。我调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后,有一段时间和周小平没有联系,她后来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委书记。在我退休以后,我们又有来往,和朱佳木也渐渐熟悉起来。当时朱佳木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不知是否是受夫人影响,他对百科全书也很有了解。有一次见面时,佳木和我说他想编纂一部《方志百科全书》,他为此事已考虑好久,现在准备正式启动,具体工作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李富强负责,拟请北京地方志主编段柄仁任《方志百科全书》主编,他知道我和段柄仁是朋友,希望我协助李富强和段柄仁承担编辑部的具体工作,并介绍我认识李富强秘书长。佳木信任我也是与周小平对我的信任有关,我很爽快地承诺了此事。我对朱佳木的印象是很有事业心的人,他希望在自己任上把百科全书的编纂引入方志界。 一、走近地方志 我对地方志的了解始自北京的地方志。1990代末,因参与编纂《北京百科全书》(第二版),对北京的部门志和区县志有了一定了解。和李富强秘书长见面后,感觉他是很容易相处的学者型领导。他送了我一套方志出版社刚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通鉴》(当时他兼任方志出版社社长),这本书(简称《通鉴》)是我了解地方志编纂理论和全国地方志书的重要途径,《通鉴》360余万字,李铁映写序,分编年简史、专题研究、附录三大部分,专题研究分组织管理、方志编纂、方志理论、方志选介、开发利用、方志资料、方志人物等七部分。我感觉要协助佳木、李富强和段柄仁等方志界大学者工作,不熟悉地方志就很难胜任。《通鉴》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地方志编纂的各个方面,很多都是我不知道和不熟悉的。虽然读了好多遍,并不能说自己读通了此书,尤其是方志编纂和方志理论部分。好在我的主要任务是向方志专家介绍百科全书编纂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这方面还有金常政、黄鸿森等百科全书大专家参与。有关地方志的学术问题则是地方志专家们承担的任务了。除《通鉴》外,我还看了好几位地方志专家的著作,如吕志毅先生的《方志学史》,欧阳发先生的《新编方志十二讲》,梁滨久先生的《方志学新论集》,段柄仁先生的《段柄仁方志文丛》,王晖先生的《方志论》,来新夏先生主编的《方志学概论》等,通过学习这些著作,使我对方志学有了基本了解,在和方志专家讨论时不至于太外行。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地方志知识还是不够的,后来出版的《方志百科全书》有些不足之处,和我不能完全胜任有一定的关系。 二、编委会和专家 《方志百科全书》由朱佳木担任编委会主任,段柄仁和田嘉任副主任。委员有李富强、邱新立等20人,并设立专家组,组长为段柄仁(兼),成员有16人,其中有地方志专家,也有百科全书专家(我的老朋友金常政、黄鸿森、刘志荣在列)。我曾和朱佳木开玩笑说,《方志百科全书》能否编纂成功,首先取决于你的影响力。如果全国方志界专家都支持,认同你的,成功应是没有问题的。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所接触的专家对朱佳木都很认可,认为他很有水平,政治水平和学术水平都能胜任全国地方志的领导工作,他的方志学术水平从他为《方志百科全书》写的专文“地方志编修——中国独特而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就可看出来,全文约1万余字,分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地方志”“地域文化的资源宝库”“当代中国的继承发扬”“方志学科的开创发展”“修志精神的铸就传承”“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六节,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中国地方志编纂的重大问题,读后使人收获甚多。田嘉副主任是中指组书记,也是《中国方志通鉴》编委会副主任和执行主编,他对我重视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很赞赏,我给他解释过《方志百科全书》和《中国方志通鉴》两书的区别,认为《方志百科全书》应浓缩《中国方志通鉴》的成果,都得到他的赞同。他曾说我是个“干事的人”,我觉得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在工作中我与编委会成员和专家组成员都有接触,能认识地方志界这么多专家,我觉得是一种荣幸,其中除了老朋友段柄仁主编、原北京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铁鹏和离开北京市方志办到通州区任职的刘宗永先生,相识较早的是吕志毅先生,吕先生在2003年为编纂《河北百科全书》,到北京了解地方百科全书编纂情况时见过我,我们相互交流过观点,这次在编纂《方志百科全书》中再次相遇,很有亲切感,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拜读他方志学方面著作,也向他请教不少问题,我还到保定他家去请教过一次,他一直很热情。 三、编辑室的运作 《方志百科全书》编委会成立之日起,编辑室就开始启动,编辑室具体工作由我负责(我任副主任,还有一位副主任是杨军仕),向佳木主任、李富强秘书长(兼编辑室主任)、段柄仁主编汇报,主要向段柄仁主编汇报。前后参加编辑室工作的有10多位编辑,主力是秦彩云、宁芳、孔令伟、赵大星、宋佩谦、蔡虹。我根据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编纂的工作经验,认为编辑室要完成一本百科全书的编辑任务首先要学习,按李富强秘书长的推荐,编辑室认真研读《中国地方志通鉴》《中国地方志大辞典》《中国地方志辞典》以及《中国地方志》杂志的相关文章,编写了《“方志百科全书”常识问答100题》,使自己具备地方志的基本知识。其次是调研,了解首轮省级志书篇目设置的共性和差异,听取专家对《方志百科全书》编纂的意见,设计了《“方志百科全书”10类问题调研问卷》和专家一起制定《方志百科全书分类目录》和《编写要求》。编辑室通过每周例会和不定期的讨论会,研究有关编纂重要问题,从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编辑室先后编印材料28种,类型涉及总体设计书(22万字)、条目汇编、报告汇编、论文汇编等,编辑室编辑先后撰写了有关《方志百科全书》读者对象定位、总体设计、条目性质和内容。与其他工具书比较,条目的设置与撰写要素等方面研讨文章,赵大星的《浓缩精华是《方志百科全书》成功之路》,秦彩云的《分清概念是《方志百科全书》的重要任务》,宁芳的《<方志百科全书>志书编修类条目设置与撰写》等研讨性文章被刊登在《中国地方志》杂志上,这些做法得到了朱佳木主任、段柄仁主编、李富强副主编和专家们的肯定。虽然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但也应该把编辑工作的心得提升到理论上,写成论文,不会写文章的编辑很难说是合格的编辑。这一做法在我负责的《北京大辞典》编辑部得到进一步推广,编辑研讨文章撰写近千篇。 四、《方志百科全书》出版 2013年朱佳木不再担任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次年李富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所党委书记,段柄仁主编要求编辑室尽快完成全书的编辑定审稿,并装出样书。2015年按中指组新领导意见,编辑室把工作移交方志出版社,编辑室宁芳也调方志出版社,宁芳和我一起工作多年,并已通过国家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她调方志出版社我很高兴,因为我们为方志出版社输送一位百科全书编辑。交接过程中,中指组两位新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都不错。至此,李富张和我领导的编辑室工作完成了它的使命。《方志百科全书》工作在移交方志出版社一年多后,于2017年出版。全书设方志总论、志书编修、志书选介、方志人物、方志工具书、方志管理6个编写分志,共收1251个条目,版面总字数144.7万字,大条目占总字数的5%,字数约占总字数的25%,条目索引比为1:4,即有4900个可供检索的知识主题。《方志百科全书》封面是我的朋友刘燕川找范贻光先生设计的,刘燕川是我在现代出版社的同事,他从2006年内退后一直和我合作,范先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毕业的专家,我和刘燕川专门到他家拜访,他很爽快答应了,他的两个设计方案朱佳木、段柄仁都很满意,但《方志百科全书》出版后,很久才给他设计费,而且给的设计费也不高。《方志百科全书》上还没有封面设计者的名字,我和刘燕川觉得很抱歉,但他一笑而过。 五、《方志百科全书》成功与不足 《方志百科全书》的成功首先是方志界有了本行业的百科全书,地方志是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对地方志的反映只在相关卷中有数量不多的条目。《方志百科全书》知识含量相当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一个卷,编纂方法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同源,因此在框架设计、大中小条目构成、条目释文结构以及全书组成等方面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相近,正文中图、文、表各有其价值。参与撰稿的有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武警总部编史办超过200人,是一个相当大的撰稿人队伍,动员本行业全国的力量编纂一本百科全书,在中国百科全书编纂史上应该有其地位。《方志百科全书》的框架体现“没有大条目就没有百科全书”的设计理念,省级行政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修志条目(含港澳台地区修志共35条)都是大条目,如“安徽省修志”条目释文6600字,有6个一级层次标题:安徽历代方志编修、安徽新方志编修、安徽旧志整理、安徽方志工作管理、安徽方志馆藏、安徽方志研究成果,读者可通过这个条目获得安徽修志的完整知识。志书选介分支共介绍了730本有代表性地方志书,读者可以了解历代价值较高的志书。《方志百科全书》成功之处反映了方志界对地方志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也反映了方志界对地方志研究的缺失。在框架设计时,我曾和一些专家讨论过省志、市志以部门志(如卫生志)设条及释文要点问题,即如何撰写省市志和部门志的问题。《方志百科全书》内容分析索引可查到“省志”一词(072b),但只是一个名词解释,其实“省志”一词有许多内容可介绍,如省志如何设计,如何处理分志间内容重复,如何撰写省志中的人物志等等。同样部门志都可以设条,释文可介绍对某一种部门志撰写的共同要求。内容分析索引中有卫所志(也只是名词解释),查不到卫生志,有专家告诉我,并没有人对这类问题作系统研究,也没有人能写。此外,旧志中的分志有河渠志、食货志、艺文志等等,《方志百科全书》也没有设条,在内容分析索引中也查不到,研究旧志必然会碰到这些名词,但在《方志百科全书》中查不到答案,是一种缺憾。 六、谈点感受 编辑是一门实战学,作为编辑学的分支,百科全书编辑也是一门实战学,只有在实际编辑工作中不断摸索,才能加深对百科全书编辑学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百科全书编辑水平。参与《方志百科全书》编纂,对提升自己百科全书编辑能力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非常感谢朱佳木、李富强、段柄仁几位领导及所有参与者。此外的一个大收获是对中国的地方志有了更全面了解,从2005年起,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研究《北京大辞典》的编纂方法,除了和段柄仁主编讨论,也和王铁鹏、刘兴忠、潭烈飞、刘宗永、张国庆等北京地方志专家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领导探讨。怎样把北京的地方志书转化为北京地情辞书(北京百科全书和北京大辞典),我们有了初步设想,希望《北京大辞典》的编纂,能为地方志书转化为地情辞书提供北京方案。百科全书是一种连续出版的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完成第一版、第二版之后,正在编辑出版第三版,中国的地方志在完成一轮修志后,已完成了二轮修志。方志事业的发展会需要《方志百科全书》新版,希望于新版的编纂者们在研究《方志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基础上,编纂一本更为完善,更有实际使用价值的高水平《方志百科全书》。 |
- 上一篇:杨昌济与胡适的学术交往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