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与汉语拼音
时间: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本身不表音。中国传统的音韵学一直都是用反切法来注音,即用两个熟悉的汉字,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拼在一起形成汉字的字音。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为了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采用罗马字注音,这就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后来经过利玛窦和金尼阁的完善,成功创制了汉语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拼音方案《西字奇迹》和第一部完整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专书《西儒耳目资》。而中国人自己给汉语注音则开始于晚清时期。 一、切音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的初步尝试 清末时期,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被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戊戌维新运动,提出“开民智”的口号,试图唤醒人民的觉悟,因此很注重下层的教育。最先在行动上实施切音字运动的是卢戆章。他指出:“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在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来拼读厦门方言。后来又用拉丁字母拼读北京方言的《中国字母北京音合订》。在这次切音字运动中,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和劳乃宣的《增订合音简字》推行较广。这些都是用来拼读各地方言的方案,虽然目的是希望切音字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但是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很大,他们的愿望最后都没有成功。 图1:切音字运动第一人卢戆章塑像
|
- 上一篇:西洋音乐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简介
- 下一篇:近代中国汉字简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