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交集两黄陂
——黎元洪与蓝天蔚关系述论
“采药东岛,啖荔南溟,廿年患难相知,身后萧条一蓝子;苌血未干,菩眉又锁,百感苍茫交集,眼前荣辱两黄陂。”[ 《陈家鼎挽蓝天蔚联》,《蓝上将荣哀录》残本,现藏于蓝天蔚后裔处。]
1923年6月10日,北京湖广会馆召开蓝天蔚追悼会,挂出这副挽联。上联交代作者20年来与蓝天蔚在日本留学、广东共事的经历。下联意味深长得多,两年前蓝天蔚以鄂西护法兵败,“自戕”于重庆,如同苌弘死于蜀,到如今其碧血犹未干;而黎菩萨(黎元洪)以国事蜩螗,正愁眉紧锁:直系曹锟正指使“公民团”示威、军警索饷包围了总统府,逼黎下台[ 刘楚湘:《癸亥政变纪略》,荣孟源等主编:《近代稗海》第7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172页。]。会场还有一联曰:“辽沈出师,陆海共传一蓝子;武人坏法,死生今见两黄陂”[ 《芮忠一挽蓝天蔚联》,《蓝上将荣哀录》残本,现藏于蓝天蔚后裔处。],又提到籍贯都是黄陂的两人。当此之时,正所谓死者荣,生者辱。
黎元洪和蓝天蔚以籍贯被时人称做两黄陂。在清末民初政坛两人颇有影响,且不乏公私交集。了解二人生平及交往,对于研究各自思想、行为,侧面展现民初社会、政治状况不无裨益。
一
黎元洪1864年祖籍湖北黄陂黎家河[ 《黎氏族谱》,敬德堂1914年刻本。]。父亲为清下级武官,有军功,后投天津练军,居北塘。1877年黎元洪自湖北往依乃父,投考北洋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役北洋、广东水师,随广甲轮参加甲午海战,战败后复职海军无望,1895年张之洞都督两江,延揽人才,组建自强军,黎元洪往投之,得张之洞赏识。1896年张回任湖广总督,偕同返鄂,任护军马队营管带,自此与湖北新军相始终,累迁至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
1877年,黎元洪已13岁,蓝天蔚在湖北黄陂蓝家大湾出生[ 《蓝氏宗谱》卷八,种玉堂1913年刻本。]。张之洞都督两湖,练新军,蓝天蔚往投工程营当兵,应是自此与身为军官的黎元洪相识。蓝天蔚所属工程营,隶湖北新军第八镇,与黎并非上下隶属。1899年,蓝天蔚经拔选,官派赴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习工兵,与学长吴禄贞、张绍曾并称为“士官三杰”。1904年回国又短暂赴日,旋调回。1909年再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一年。
黎元洪在湖北军界,资历很长,属老成硕望,以知兵闻名,声望远超第八镇统制张彪。蓝天蔚是青年才俊,留学归来,升迁很快,历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参谋、第三十二标标统等,1910年调任东三省第二混成协协统,与黎元洪军阶相埒。1911年4月,黎元洪、蓝天蔚等全国37名新军协统同时被清政府赏加陆军协都统衔。[ 《谕旨》,《国风报》1911年4月19日,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华书局,1978,第80页。]
章太炎评价黎元洪“治军严仁,不滥费军需一钱,有余即以逮士卒,故所部军装整振,绝于他军。平居卧起,皆准军号,不妄先后。夜必宿军中,虽遇岁时不移。教士剀至,唯恐不尽其才,尤敬士大夫,一方归心焉。”[ 章太炎:《大总统黎公碑》,严昌洪等编《张难先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26页。]居正亦称黎元洪“素廉谨宽厚,得士卒心,又敬礼文士,众望归之”。[ 居正:《辛亥札记》,大东书局排印版,1945,第5页。]
蓝天蔚是留洋士官,治兵有方,颇受士兵爱戴。任职湖北陆军第八镇三十二标标统时,蓝在镇司令部设自习室,讨论行伍之事;利用操课时间,对本标官兵讲述改革的重要,并“大展其革新之志”,出其所学,手订该标教育方针、内务规划,并刊印《教育杂志》[ 贺觉非:《蓝天蔚》,湖北省档案馆档案资料编辑室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室编《辛亥革命湖北人物传资料选编》,1983,第20页。]。在辽东统奉天第二混成协,驻军北大营,曾有记载“该协中士某入城采买,日本警察无理干涉其行动,该中士以一人打伤十余人,本人竟能安全回部。时日领出而交涉,蓝复此种士兵小冲突,谈不到交涉,否则,就约定地点,我们来干一下子亦可。而日本竟亦无可如何。蓝并将该中士立即升为司务长。由是而全军士心一振,对蓝亦愈有相当信仰”。[吴绍奎:《逊清湖北陆军第八镇革命回想录》,丘权政、杜春和:《辛亥革命史料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第377页。]
两人除在军界均有声望外,学堂、学校经历,也使二人有别于武举、军功出身的桓桓武夫,有人注意到当时“重要之革命党人,如孙、黄、汪、胡诸人,皆有文学上之趣味。即黎元洪、张绍曾、蓝天蔚诸君,亦皆以武人而能文事”[《欧洲学生爱国谈》,《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十一号,“内外时报”,1912年5月1日,第13页。]。
两人在湖北军界共事多年,有记载的交集是1906年10月在河南彰德秋操。北军以北洋诸镇为班底,段祺瑞为总统官;南军以第八镇、第二十九混成协为基干,张彪为总统官,黎元洪任第八镇统制官,蓝天蔚为正参谋官。[ 殷一中、罗真容整理,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第1396页。]军演结束,时人评论北军“以勇气胜”,南军“以学问胜”,[ 刘体仁:《异辞录》第4卷,上海书店,1984,第48页.]此中应有两黄陂赞画、协力之功。
两人有上述共性与交集,不免让人生发联想, 1911年有日本外交官风闻,“总督衙门的人说,他(蓝天蔚)是黎元洪的盟兄弟”。[ 《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9,中华书局,1983,第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