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黎元洪与蓝天蔚关系述论(2)

辛亥革命网 2016-02-18 15:2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广 查看:

黎元洪和蓝天蔚以籍贯被时人称做两黄陂。在清末民初政坛两人颇有影响,不乏公私交集。两人既有离异,又时相交集,给后世留下或“共和基石”,或“革命先觉”的不同记忆。

 

  黎、蓝都有爱护士兵、尊重读书人的共性,但背后动因各有不同。晚清最后数年中,湖北新军中革命宣传活跃,黎元洪对此比较开明宽厚,从不深究。在黎部当马队司书的刘静庵,是革命团体日知会首领,密谋响应湖南长沙起义,事为黎所闻,黎元洪仅叫刘以病为由,辞去职务。时人分析原因,“盖黎恐对其前程有碍,故不得不出此,而刘则万幸矣”。[ 范腾霄:《辛亥革命首义前后》,《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第83页。] 黎部之队官潘康时从事革命活动,为黎察觉,黎嘱营长写一份报告,诬陷潘吸食鸦片,“呈请撤差了案”,潘感慨“余因伊等保全红蓝顶之故,生命幸赖以保全”。[ 潘康时:《潘怡如自传》,《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第36页。]此中原因,除与黎元洪学堂出身,对读书人偏爱、敬重之外,主要与他意图大事化小、明哲保身有关,并非他有袒护革命之心。

  章太炎评论蓝天蔚“任至偏将,清廷不知忌,同志不以为疑”[ 《章太炎撰蓝天蔚墓表》,《兴华》1926年第23卷,第38期,第26页。],除说明蓝天蔚恪尽军人职守,才干突出外,也道出其政治倾向。有记载蓝天蔚参加了武昌花园山聚谈活动[ 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辑,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8,第253 页。]。花园山聚会解体后,科学补习所继之而起,蓝天蔚为之隐护[范腾霄:《辛亥革命前之社团运动及起义后军事之一幕》,原载《辛亥首义史迹》,辛亥首义会主编,1946年;丘权政、杜春和:《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第66页。]。1904年黄兴因举行长沙起义事泄,遭行文通缉,在沅江船上偶遇蓝天蔚,蓝自告奋勇,力保黄兴安全经过汉口[ 《黄克强长沙革命之失败》,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第8页。]。革命团体日知会成立,蓝亦常往参与会谈,捐助经费,暗报消息,庇护会员。同志季雨霖等辱骂第八镇统制张彪,蓝天蔚先出资让季等逃出鄂境,以避其祸,再请张氏按名通缉,以雪其怒[ 许兆龙:《蓝天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册,第84——85页。]。彰德秋操期间,熊十力运动革命,为当局侦知,蓝天蔚暗中相告,助其安然远走。[童愚:《八月十九夜所见及其他》,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亲历辛亥革命:见证者的讲述》中,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第568—569页。]

  政治态度上黎、蓝差异显明。辛亥之前,黎元洪的身份不是革命党,行为上是不革命的。蓝天蔚则是深藏不露的革命党人,也有革命之举。何以黎、蓝政治态度各异?与教育经历、时代背景有关,黎元洪早年接受国内军事教育,当时未起革命潮流。1904年,黎官至二品,人到中年,已有安定生活。而蓝留学日本期间,爆发拒俄运动,在爱国热情的鼓荡下,留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成立学生军,蓝天蔚被推学生军队长,负责编练学生军,“欲以至贵至重之躯,捐之沙场,以拒强虏,以争国权。”[ 《军国民教育会记事》,军国民教育会1903年自印本;杨天石、王学庄:《中华民国史数据丛稿:拒俄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94页。]由爱国而转向革命,是当时留学生界的普遍潮流。加上蓝天蔚年纪轻轻,有改变国家面貌之大志,更易受革命思潮影响,因而形成两黄陂的不同政治态度,这种态度上的惯性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爆发。

  二

  武昌首义,义旗一举,四方响应。湖北军政府大都督人选,一时难其人,革命党并非没有预先考虑。黎元洪、蓝天蔚同时进入革命党人的视野。

  据万鸿喈回忆,辛亥年三月间,革命党人在洪山宝通寺召开会议,谋划革命成功后的都督人选。“此会是各标、营、队有代表性的重要分子会议。我和刘走到长春观门口遇着蒋翊武,蒋小声告我说:‘今日开会,是讨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的问题。’我当时回答:‘黎非同志,何以推他为都督?’刘笑对蒋说:‘早知万同志反对此事,开会时必有争辩,所以先为告知,我们可找一草地休息,详谈一下。’在休息时间,刘对我说:‘革命党人中间并非没有首领人才,蓝天蔚在第三十二标的时候,大家即有意推蓝为都督,但他远在奉天,一时不能南来。最适合都督之选的是吴禄贞,但他也在北方,我们已决定先派人去和他接洽,恐怕他也一时赶不到’”。[万鸿喈:《辛亥革命酝酿时期的回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亲历辛亥革命:见证者的讲述》中,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第504—505页。]推选黎元洪不是没有理由,“党人知识,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够号召天下,诚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相,响应困难。且黎平日待兵较厚,爱惜当兵文人,又属鄂籍将领,只要推翻满清、革命成功,似无不可”。[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第87页。]

  黎元洪的声望和他的宽厚性格,使他成为武昌首义后的鄂军大都督。但黎元洪的出山并非出诸本心。10月10日,武昌起义当夜,黎元洪闻讯在军营聚集将官,不发一言,同时阻止属下出营响应,为朝廷尽忠。黎元洪本人在1913年与居正谈话中回忆革命党人曾派人到军营送信,黎元洪的“护兵将此人擒至司令部手刃之”,“后经各方查询,始知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所派联络各营周荣棠也。”[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6辑,文海出版社,第86页。]对于被推举为都督,黎元洪在劝降萨镇冰函中表露心境,“党军驱逐瑞督出城后,即率队来洪营,合围搜索,洪换便衣避匿室后,当被索执,责以大义,其时枪炮环列,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允”。这说明黎元洪的出山是被迫、被动接受。不过“今已誓师八日,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黎元洪:《致萨镇冰书》,严昌洪等编《张难先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62页。],转变了立场,站到革命阵营之中,抛弃了此前忠于清王朝的立场。《大陆报》记者丁格尔在亲历阳夏战争时采访黎元洪,感慨“如果没有黎元洪,中国可能不会有这场革命”,“历史即将证明,黎元洪是中国贡献于世界的最伟大的改革者”[ 丁格尔:《亲历中国革命1911-1912》,陈红民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第2页。]。此言不免溢美,但平情而论,黎元洪在武昌首义后出任都督,对于稳定民心、军心,鼓舞革命信心,推动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而在短短数日之内,其个人转变信仰,投身革命阵营,洵属难能可贵。

  治军东北的蓝天蔚听闻武昌首义消息后,与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密谋,10月27日,由张绍曾、蓝天蔚等联名奏呈十二政纲,是为“滦州兵谏”。 奏折指出武昌起义是“政治之无条理及立宪之假筹备所产出之结果”,提出保皇位、开国会、定宪法,保民权,成立责任内阁,废苛政,扩大国会权力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 《国光新闻报》1911年10月30日,渤海寿臣:《辛亥革命始末记》,《实行立宪汇编•奏折》,文海出版社,1969,第15页。]。与政纲相配合,张、蓝等组织“立宪军”,以兵力“策宪政之进步”。[ 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第67—70页。]滦州兵谏震动京师,清廷下罪己诏,立即颁布立宪十九信条。在当时蓝天蔚等提出立宪主张,主客观上是响应和支援了武昌起义,极大影响了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的兵力部署。随即“士官三杰”吴、张、蓝拟分别率部约期直逼京津,由于吴禄贞被刺、张绍曾解职,蓝天蔚独木难支,在东北谋独立响应,为赵尔巽、张作霖阻挠,所部高级将领不赞同,未能成功。

  同在革命营垒中,黎、蓝各统一方,对抗清廷,引得《申报》风传“洵、涛主张密募刺客暗杀革命军首领”, 所开名单头前几个即是“黎元洪、黄兴、孙文、张绍曾、蓝天蔚”。[ 《呜呼可怜之京师》,《申报》1911年11月19日,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第五版。]

  被清政府解除兵柄的蓝天蔚来到南方革命中枢上海,筹资经费,训练士卒,预备北伐。在战与和的问题上,黎蓝多有函电往来,颇见两人主张差异。

  蓝天蔚在沪组织北伐之际,被湖北军政府增选为湖北赴沪议和代表,蓝致电黎元洪问询,答复曰“至于代表讲和一节,是由群情所推,尚祈暂驻缨旗,以慰众望。”[ 《黎元洪关于鄂省钱粮缺乏情形致蓝秀豪电》,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下,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1982,第456页。]显然,蓝志不在此,不久,蓝被南京临时政府简任为“关外都督兼北伐第二军总司令”,[ 《南京临时政府内阁简任员名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第8页。]节制“北伐之沪军暨海容、海琛、南琛三舰”。[ 《申报》1912年1月14日,第三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