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近年记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关于一些重要历史政治人物形象的研究,不乏力作问世[ 彼得·伯克所著《制造路易十四》(郝明玮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是一本关于传媒对塑造统治者形象的研究著作,他探究了法国史上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形象产生、流传、被认可及其崩塌的过程,说明制造出的路易十四形象是集体产物,中央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展示了历史学家、亲历者和利用者对历史的不同解读方式,尤其是“神话”部分,揭示了“宣传”、“纪念”对历史的有意利用。被有意利用的历史中,包含着对历史上重要政治人物形象的重构。 黄东兰之《岳飞庙:创造公共记忆的场》(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岳飞庙为中心,探讨历代对岳飞的公共记忆的构建。岳庙的兴毁无不与时局有关,统治者都需要在岳飞形象的塑造中,获得想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于当时政权的合法性和保持政权的稳定。 卢元伟作《历史记忆的建构及其限制——以林则徐英雄形象的建构为例的考察》(《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以教科书中林则徐形象的演变说明,林公形象建构受制于时局、撰述者的见识及其党派立场。 陈蕴茜著《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系统介绍了国民党政权推进孙中山崇拜形成的历程,以及创制并推广孙中山符号的种种举措,揭示出国民党政府藉以整合社会、巩固其威权统治的实质。 刘家峰论文《“革命的耶稣”:1920年代基督徒对孙中山的形象建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武汉),说明1920年代反帝浪潮之下,孙中山的 “革命的耶稣”形象,不过是生存空间逼仄的基督徒们,以求自保于党势逼人的大革命时代的有意运作,但受到了国民党的强力抵制。]。无论是西方学者笔下的路易十四、“神话”化的特定历史人物,还是国内学者注意到的岳飞、林则徐、孙中山形象转变,都突出强调国家、政权、执政党等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对历史人物形象塑造起作用呢?
本文拟选取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蓝天蔚为个案,以其身后后来人记述其生平的文字为对象,比观异同,剖析并非由政府、政党主导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在纸面上的演变,并寻绎其变化的动因。
一
蓝天蔚(1877—1921),号秀豪[ 《蓝氏宗谱》卷八,1913年种玉堂刻本,第32页。 ],湖北黄陂人。少年从父客居汉阳。张之洞督鄂编练新军,蓝往投新军工程营。1899年选派留学日本成城学校,毕业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1902年9月—1903年2月),房兆楹辑《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第8页。],见习日军联队。1903年拒俄运动兴起,留日学生组织义勇队,被推为队长,教授学生军军事技能[《拒俄义勇队改名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记事》,军国民教育会(1903年)自印本,转引自杨天石 王学庄:《拒俄运动 1901-19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105页。]。同年底端方调其回国,又带领选派生徒50人赴日,分别遣送学习军事各科[ 《出国游学生等致端方函札》,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第251—252页。]。1904年初应练兵处召回国,留湖北[ 《致京练兵处、天津袁宫保》(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六日),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7-1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9132—9133页。],先后任将弁、武高等、武师范学堂教官。1905年任湖北暂编第一镇(次年即改编为第八镇)正参谋。1907年任第八镇十六协三十二标标统[ 《饬派蓝天蔚为湖北三十二标统带》,《盛京时报》1907年12月18日,第三版。]兼湖北督练公所参议。1908年去职,次年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 陈夔龙:《陆军第八镇三十二标统带官蓝天蔚再赴日本陆大肄习事折》,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4-1-38,卷号:204,件号:16。]。1910年入奉天,任陆军第二混成协统领[ 《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以蓝天蔚充北洋调紥东省混成协统领官片》,《政治官报》1910年8月6日,第53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起响应。蓝天蔚联合吴禄贞、张绍曾通电十二政纲[ 《张绍曾、卢永祥、蓝天蔚等奏折》,《国光新闻报》1911年10月30日,转引自渤海寿臣:《辛亥革命始末记》,《实行立宪汇编•奏折》,文海出版社,1969,第15页。],拟联兵入京,清政府遂据以颁布宪法十九信条,改革政治。不久,吴禄贞在石家庄遇害,张绍曾顿兵不进,蓝天蔚亲往滦州联络张绍曾举兵未果。欲在东北孤军起义,又未成[《内阁致赵尔巽电》,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八辑,中华书局,1982,第17—18页。]。遂经大连,赴上海。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拟任蓝天蔚为参谋长,不就,力请统兵北伐,受命为关外都督兼北伐第二军总司令[ 《简任员名》,《南京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1月31日,第15版。],率海陆军三千人北伐,驻扎烟台,取山东登州、黄县,进窥南满,东北各地革命党闻檄而动,震动北方。南北和议达成,蓝天蔚自请解兵权[ 《附录·电报》,《南京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0日,第3版。]。旋为北京政府提名为海军总长,通电不就[ 《附录·电报》,《南京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22日,第4、5版。]。同年,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命令》,《北洋政府公报》1912年10月19日,第1版;《命令》,《北洋政府公报》1912年10月31日,第3版。]。游历欧美,考察各国政治。1914年回国,授勋四位[ 《命令》,《北洋政府公报》1914年1月6日,第30页。]。1916年5月,授达威将军[ 《命令》,《北洋政府公报》1916年5月5日,第13页。]。1917年张勋复辟,蓝天蔚指示旧部,与段祺瑞起兵讨伐[ 《近畿讨逆军行动与文电》,《申报》1917年7月9日,第6版。]。护法运动起,蓝天蔚南下,受护法军政府命,往闽川陕鄂慰问将士[ 《西南方面之和平声》,《申报》1918年12月4日,第7版;《广东电军政府派蓝天蔚为鄂西川陜宣慰使》,《申报》1919年2月22日,第6版。]。1920年抚军于鄂西,受众拥戴统兵[ 《公电》,《军政府公报》1920年5月1日。],分三路东进驱除王占元,战不利,复受当地神兵攻击,退入川,所部为川军张冲部缴械。1921年3月幽囚于重庆[ 《蓝天蔚致胞弟蓝文蔚函》,蓝天蔚后裔藏件。],月底以“自杀”[ 《自杀之蓝天蔚》(照片),《时报图画周刊》1921年第44期,第1页。]公告天下。[ 另参考沃丘仲子:《当代人物小传》(1920年)、《为蓝天蔚护法阵亡京官呈文及事略》(1922年)、章太炎:《蓝天蔚墓表》(1926年)、《张静江等旌恤蓝天蔚呈文及事略》(1928年)、园田一龟:《湖北革命党之先觉——吴禄贞、蓝天蔚》(1930年)、罗正纬:《滦州革命先烈事略》(1936年)等文献。]
蓝天蔚亡故是当时一件影响很大的政治事件,但追悼蓝天蔚的活动直到两年后才举办,围绕祭祀、追悼形成的文字很不少,有追悼会启事、挽文、挽联、哀辞(蓝家遗属据此整理编写出一册《蓝上将荣哀录》),还有其后迁葬立碑的墓表等,我们可以在悼祭的文字集群中,观察蓝天蔚形象塑造。
悼祭是一种特殊的场合,运笔之前已预设哀伤的情感基调,并且悼祭文体各有一定之规,这对于笔下人物以何种形象出现很有关系。哀启,用于家有丧事,以告亲友,“原于《春秋》书许世子弑父,以其不尝药也。故近世遂历叙病情医药之经过以告亲友,欲人谅其侍疾之尽义也”。一般而言,“止叙病情,不阑家世事状” [ 马叙伦:《哀启格式》,《石屋余瀋 石屋续瀋》,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第238页。]。发展到近代,哀启一般“随讣文而分送,所以详述死者生平之言行也”[ 徐珂:《哀启》,《清稗类钞 第八册》,中华书局,1986,第三五四二页。]。不仅如此,致启者以往是死者之子;到近代以社团、同人登报致哀启者,亦有所见[《各界联合会追悼郭友三之哀启》,《益世报》1919年9月18日。]。致启者由血缘纽带向社交纽带转变,使哀启的内容由“侍汤奉药” 转向了述生平、赞才德。
1923年6月10日,蓝天蔚追悼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这次追悼会是一次同人活动,并非家属、也非官方举办。虽说哀启领衔者张绍曾官拜国务总理,列名者中也不乏政府要员,然而哀启宣称,举办此次追悼会,“同人等或谊属友朋,或追慕遗烈,辄为怆怀,因择于本年六月十日即夏历四月二十六日,在京师湖广会馆开会追悼以志哀思”。[ 张绍曾等:《启事文》(1923年),《蓝上将荣哀录》残本,现藏蓝天蔚后裔处。]发起这次追悼会的有近百人之多[ 哀启发起人有:张绍曾、张彪、唐在礼、铁忠、冯耿光、苑尚品、唐宝锷、童焕文、李钟岳、王瞻海、胡锐、杨晋、吴振南、孙武、汤芗铭、李书城、哈汉章、金永炎、黄大伟、唐仲寅、邓玉麟、刘邦骥、罗虔、胡人俊、吴醒汉、万德尊、文华、姚鸿法、赵宝惠、吴春康、万廷献、夏炎甲、刘启源、吴祐贞、徐镇坤、葛祖爚、萧星垣、罗泽暐、方咸五、萧广传、吴锡永、胡龙骧、彭汉遗、吴德振、张汉、萧慕何、胡祖舜、蔡汉卿、吴绍璘、耿觐文、何澄浚、陈邦燮、董昆瀛、刘成禺、张则川、时功久、张大昕、张伯烈、石星川、唐克明、范熙任、吴元泽、范熙绩、陈登山、龚光明、应龙翔、赵均腾、吴元敏、王遇甲、吴士元、魏肇文、李奇、袁炳煌、陈嘉会、何锡蕃、刘华式、梅馨、王隆中、向瑞琮、黄本璞、周家树、阎鸿飞、黄笃谧、林凤游、傅鋆、吴绍奎、傅钟南、易晋熙、彭新杰、周宗淇、傅申三、傅鸣一、傅维四。],加上致送挽联的,差不多反映了蓝生前的人际网络。对发起人稍作分类,不难发现同人性质鲜明,其中留日士官学校的同学占去三分之一[ 经查郭荣生校补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薄》(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7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一期同学有张绍曾、铁忠、吴元泽、吴锡永、萧星垣、吴绍璘、文华、唐在礼、刘邦骥、万廷献;与蓝同学二期有应龙翔、哈汉章、冯耿光、吴祐贞、龚光明、王遇甲;三期有罗泽暐、苑尚品、周家树、童焕文、姚鸿法、方咸五;四期有石星川、金永炎、唐克明、向瑞琮、王瞻(占)海;五期有何澄浚(成濬)、黄本璞、范熙绩;六期有万德尊。];还有蓝任职鄂、辽、登黄军中的僚属如张彪[ 据蓝氏后裔介绍,邓氏族人曾谈及张彪为蓝妻邓观智干爹。]、汤芗铭等;还有湖北同乡李书城、刘成禺、时功玖、张伯烈等。